解婧
陆军边海防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教育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统一,古今中外,皆有此共识。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在课程教学中的具化。语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又因语言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并存的特点而在课程思政领域大有可为。
语言课程思政需依托课程,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科知识更具深度,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以思政的“深入”“深刻”“深化”为突破点,进行深度教学,将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拓展语言知识学习的广度、深度,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加强知识与学生情感价值、成长体验的关联度,根植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言课程思政需要解决三大问题:(1)语言学习具体内容如何与思政内容结合;(2)如何由语言内容转入思政内容;(3)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思政。
一、语言知识关联情感价值,实现深度教学
“课程思政”呼唤“深度学习”,实现课程涵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价值。语言教学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语言课程思政深度教学。
1.确立语言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叠加或者复合。语言课程思政不能脱离课程,必须基于语言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尊重课程自身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分解知识要点,充分挖掘课程知识内隐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学生德行的养成。
教师应仔细研究、分析教材,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如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能力目标(如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然后,对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予以提炼、整合、加工,设置价值目标(如敬业、诚信、友善等)。要具体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设置详细的三大目标,通过讲解语言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实现价值观塑造,达到有机融合,润物无声。此外,语言课程还要搭桥对接思政课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协同效应。
2.深度处理语言知识
语言教材中有很多思政元素,如有些单元的主题是关于奋斗、自立等,教师通过对语篇内容的讲解,就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奋斗及自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努力奋斗、自立自强的性格品质。但对语言基础知识,如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语法、词汇等,很多教师或是忽视了其内含的育人功能,或是感觉无从入手,不知如何融入思政。事实上,教师只要真正深度理解、掌握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知识进行深度处理,就可以做到春风化雨,思政无痕。
(1)语音训练,培养坚毅自信
语音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根本,语音教学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首先,语音是一系列发音习惯,需不断重复训练纠正,在这一持续长久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另外,教学不再要求学生的语音语调无限接近本族语发音,而是强调发音的可理解程度以及对口语交际的总体影响,这样可有效消除学生因母语或方言影响导致发音不准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感,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交际的有效性上,增强使用所学语进行交际的自信。
(2)语法讲授,拓展思维方式
有人认为语法不必教或者语法不重要,以致语法教学被推到一个极其尴尬的地位。事实上,语法是语言和文字在表述时使用的方法、结构和规则。语法中体现着思维逻辑,语法中的词和逻辑中的概念相联系,语法中的句子和逻辑中的判断、推理相联系。所以,学习语法的过程首先是语言规则与方法的掌握,然后是逻辑思维方式的学习。讲授语法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维方式。
(3)词汇教学,促进文化认知
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石,是文化的最小载体。词的意义包含了文化、百科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对文化意义丰富的词汇,教师应自然而然地进行扩展,引导学生探究词汇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积累。教师还应该在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进行词汇的教学,以加强学习者自我探索和认知的能力。
二、思政融入课程,于无声处涵养大人格
教师要深度提炼、整合、加工并进一步拓展和开发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对接学生情感需求,解决困惑,关联生命体验,还应搭桥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大格局。
1.提炼
语言课程教学内容一般都经过严格挑选,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因素、人类共通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这些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思政素材。
2.整合
教师可以将语言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整合,以保证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一致性,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保证课程涉及的思政元素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3.加工
教师在实现语言课程知识目标的同时,应将内隐的价值理念加工外化为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从细微处入手,创新话语体系,避免说教,引发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的共鸣。
4.搭桥
课程思政毕竟不是思政课程,在重大、复杂的思政概念或理论问题上,专业课程教师无法做到像思政教师那样透彻、清晰、系统地进行分析讲解。专业课程教师就要主动牵线搭桥,对接思政课程,引领学生到思政课程寻求答案,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改革教学方式,引导思考与探究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行动者,创新教学方式,基于教学内容设计高质量的交互教学活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1.深入讨论,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可通过提出有引导性的话题,让学生深入讨论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其关键是讨论的层次,层次越多,对话题的理解就越深入;核心是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2.问题驱动,培育求真精神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实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引出主题,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用问题贯穿教学的起承转合,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用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掘学生感悟真理的潜力。教师通过分层次提出问题,一步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其关键是问题的质量;核心是锻炼学生抽丝剥茧的求真精神。
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最后落到当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珍惜时光,追求真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3.项目研究,促进知行合一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挑战性、需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并落实到行动上,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其关键是项目的可行性与挑战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
4.引入热点,形成大局观
语言教师要时刻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时事政治,恰当地将时事热点问题、热点事件引入教学,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这也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形成大局观。其关键是教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是引导学生涵养大情操、大人格。
例如目前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教师可以通过习题练习、课堂讨论等,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前瞻意识及中国大国担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独立思考,不信谣不传谣,坚定信心,共克时艰。
语言课程思政应与语言知识、技能教学有机融合,教师应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塑造,并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深度教学有助于提升语言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效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