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 段茹青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骆驼祥子》[1]是老舍的代表作,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本论文选取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两位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不同的译者风格。
本文立足于描写翻译学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建立《骆驼祥子》原文语料库,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语料库,从词汇[2]、句法、篇章层面进行定量分析。词汇层面的研究涉及分析类符/形符比、高频词、独特词等;句子层面的研究分为 平均句长、句子类型,句首词等方面;语篇层面研究了篇章衔接手段。此外,本 文还结合文体学对两译本进行定性分析,探讨两位译者在文化负载词、成语、修辞、思想表达以及副文本等方面的翻译策略。最后,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译者风格形成因素。
通过比较两译本,可以发现葛浩文译本更侧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更容易让国外读者所理解,翻译更灵活。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多运用异化翻译策略。而施晓菁译本则侧重于对原文的忠实,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通常是运用归化翻译的翻译策略。两位译者风格的不同与社会文化背景、译者主观因素等有关。
关键词:译者风格;骆驼祥子;语料库翻译
一、引言
老舍[3]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他的小说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用丰富的方言和生动的口语描写了北平市民。这部经典的爱情包含了一个农村男孩祥子的悲惨故事,他想买一辆人力车,在北平开始他的新生活。不幸的是,他的梦想破灭了。他终于堕落成一个自私的人。老舍以其成熟的写作技巧,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的北平。它已被翻译成17种不同的语言,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这部小说分别由伊万·金、让·M·詹姆斯、施晓菁和葛浩文翻译成四个英文版本。在这四个译本中,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译本更值得关注。一方面,两位译者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差异。这两位翻译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精通英语和汉语,并曾在国外学习过。另一方面,施的翻译忠实于原文,但葛浩文仍然觉得不完美。这可以追溯到施的翻译风格。本文旨在找出两位译者在文体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施晓菁是其中唯一的中文翻译。在南京,她在日内瓦度过了童年。施是北京大学联合国翻译培训班的首批毕业生之一。她精通英语和汉语。她的译文发表于1981年。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已有二十五余年。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现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家。上世纪60年代,他参军去了台湾。他翻译了30位作家的60多部作品。三十年后,他发现《骆驼祥子》以前的译本不完善、不尽如人意,于是决定出版一部完整、忠实、可读的《中国现代经典》英文译本。文通过比较两位译者的文体差异,试图找出他们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即译者的翻译策略及风格。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是一部对当时北平进行全面考察的经典文学作品。葛浩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发现以前的翻译并不完美。他决定在2010年翻译《骆驼祥子》。这个版本值得更多的关注,因为葛浩文做了很多改进。而施是四位译者中唯一的一位。通过对英汉译者的比较,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两位译者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而且可以为翻译提供一些建议。这有助于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被外国读者接受。此外,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值得关注。通过比较中英译者的文体差异,充分展示译者的翻译策略和风格形成机制。此外,本文还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利用语料库,对不同的文体进行了清晰的展示和分析。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该研究将展示从一般描述到具体例子的规则特征的全貌。借助语料库,文体分析的研究更加客观、科学。本文在描写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下,对葛浩文和施晓菁的五种翻译风格进行了研究。因此,本文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研究这种文体差异。定量分析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对文化负载词、习语、谚语以及并列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收集了两个译本的文本格式和原著。下一步是清理文本,构建语料库并对文本进行了预处理,收集了详细的统计数据,包括类型/标记比、词频、独特词、平均句子长度等。此外,还引入卡方检验来检验统计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定量的方法,收集科学的统计数据来说明两位译者的文体差异。计算机化的数据将提供纯粹的案例研究难以观察到的潜在信息。例如,统计数据将揭示一个译者独特使用的语言模式。
其次,采用定性的方法对翻译策略进行比较。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比较译者在翻译中使用的策略。翻译细节,如译者是直译还是意译,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和地址,修辞格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辅相成。数据更加客观、科学。案例更为详细,为翻译提供了直接的鉴赏方法。
最后,进一步研究了两位译者风格差异背后的原因。通过收集有关译者的详细资料,讨论了民族认同、文化背景等外部因素和翻译动机、翻译方法思想等内部因素。
本文旨在利用语料库对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详细的研究。此外,文体差异背后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差异产生的动因进行研究。除了比较风格差异之外,本文旨在建立一种研究译者风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
三、从三个维度分析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策略
“语料库”[4]一词是指以机器可读形式保存的文本集合,能够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自动或半自动提取。因此,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5]是指借助语料库对翻译文本进行研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使研究更加客观、科学。以往的翻译研究都是建立在个人判断的基础上,缺乏说服力和客观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提供了一种数据与案例相结合的新方法。许多关于译者风格[6]的研究都是基于这种方法。
(一)词汇特征分析
词是传达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书面语或口语的基本成分之一。而且,一个词在交际中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语法是这种词汇结构的产物,研究翻译的词汇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词汇直接反映了译者的风格。除此之外,读者通常首先通过文字来欣赏译者的风格。下面的两个例子表明施译比葛译使用了更多的词。
就是在拉包车的里面,这也算很名贵的。(Lao,2001,p. 16)
All this was rare even among men who pulled for private parties. (Gold blatt, 2010, p. 8)
All these were rare qualities, even among rickshaw men hired on a monthly basis.(Shi Xiaojing, 2001, p. 17)
“快洗洗吧,我怕! ”曹太太只说了这么一句。(Lao, 2001, p. 156)
“ wash up,” Mrs. Cao said. "I hate the sight of blood. (Goldblatt, 2010, p. 83)
"Hurry up and wash, you're a fearful sight!** was all that Mr.Cao said. (Shi, 2001,p. 167)
两个文本都试图保留原文中的信息。前面的例子表明,施的翻译更注重对原文的逐字再现。而葛译非常重视读者的理解。
再往北看,可以望到万牲园外的一些水池,高低不平的只剩下几颗残蒲败苇。
(Lao, 2001, p. 500)
And as his gaze drifted north, he spotted some uneven clumps of withered cattail reeds standing in marshy land on the far side of Wansheng Garden. (Goldblatt, 2010, p. 277)
Further North were the marshes outside Wanshengyuan, dotted with clumps of withered reeds and grasses. (Shi, 2010, p. 501)
施译了这个句子,没有改变结构。她把主语放在后面,用“watch”这个词来翻译“看着”,而葛译把主语放在句子的结尾,用“spotted”这个词。葛浩文的翻译更灵活。他改变了叙事顺序,强调祥子就像一条狗。
(二)、句法特征分析
句法是指词在句子中的语法排列,它是对基本语言单位构成的研究。本部分将从平均句长、句型和句首词语三个方面考察葛浩文和施晓菁的译文。平均句子长度通过总标记除以文本中的总句子来计算。虽然长句给阅读增加了难度,但同时也能承载更多的信息。短句更容易阅读,也更灵活。译者和作者在写作中应把长句和短句结合起来,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东便道上有一大块阴影,挤满了人:老幼男女,丑俊胖瘦,有的打扮得漂亮近时,有的只穿着小褂,都谈笑着,盼望着,时时向南或向北探探头。(Lao, 2001, p. 524)
People filled a large patch of shade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street, shoulder to shoulder—young and old, male and female, the ugly and the handsome, the fat and the skinny, some dressed with a modem flair, others in traditional mandarin jackets, but all chatting and smiling with keen anticipation and casting frequent glances to the north and south. (Goldblatt, 2010, p. 292)
Over the pavement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road was a large patch of shade where people crowded thickly. Men and women, old and young, ugly and pretty, fat and thin, some decked in their best, others just wearing a short jacket, all waited expectantly. (Shi, 2001, p. 525)
施把句子翻译成两句话,省略了汉语的重点在意义上,因此,可以在同一句话中存在几个主语而不会导致误解。在英语中,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主语不能在一句话中转移。在第一句话中,主语是一大片阴影。在第二句中,主语是人。葛浩文完整地翻译了整个句子,没有把原来的句子分成几个部分。他已经改变了句子的主语,所以没有必要删掉这个句子。葛浩文的译文中六个逗号。
施译中最长的一句话约有320字。这句话是非常生动的环境描写。葛浩文把第一个逗号和第二个逗号组合成一个部分。施不改变句子结构和语序。葛浩文在翻译《红楼梦》时,把肯定句改为被动句。葛浩文的翻译显示出把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街道图画。
(三)、语篇[7]特征分析
本节将重点讨论两个译本之间的文本差异。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考察连贯词的使用。英语是形合。许多连贯性词语被用来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形式。汉语是意合,许多主语和连贯词被删除。在某种程度上,英语是一种综合语言,汉语是一种分析语言。因此,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必须增加一些连贯的词语,以使句子具有可读性[8]。衔接是指能够从词汇、语法等方面加强联系的词语。以下部分将主要研究代词和连词。
代词通常出现在作者必须用代词替换同一事物时。英语使用大量的代词,如这个,那个,和人称代词来使句子顺滑。它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复。而中国人则完全不同。名词多于代词,有时主语甚至被省略。因此,读者必须补充所有缺失的主题,并创建他/她自己的参考链。因此,在《骆驼祥子》原文中,代词使用较少。在英语翻译中,译者必须为读者建立链接,以便他们能够追踪实体,因此他/她必须添加代词以消除误解。
四、结语
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框架下,本章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通过多层次的对比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特点。
葛浩文译本中的词汇比施的要多,但他的词汇丰富度比施的要低一点,两个译本中词汇的多样性都低于原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他们通常会用一个较简单的词来代替较难的词。两种文本都有一定的简化倾向。
葛浩文[9]特别偏爱“不”,这样的否定词。施晓菁和英国人很少使用。施喜欢用“had”。葛浩文和施晓静的独特比例相当相似。可以说,两位翻译人员都精通英语和汉语。葛译的独特比率施译略高,因为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翻译过许多作品。葛浩文的翻译更符合上下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他试图再现这个词,以便读者能够理解语境和中国文化[10]。而施通常翻译上下文的字面意思,这可能导致误读。关于“简化”的用法?,施倾向于使用较少的简化,葛的翻译没有施的正式。因为译者必须为读者减轻歧义,所以他们必须添加一些信息。他们通常使用长句和超长句。葛译比施译使用了更多的陈述句。而葛译和施译都把原文中的许多感叹句转换成了其他类型的句子。施译喜欢感叹句,而葛译喜欢使用陈述句。更重要的是,他经常做一些结构上的改变,使句子更生动。英语句子通常以代词开头,而汉语句子则以代词和连词开头,如“可是”、“虽然”等。葛和施都经常使用“他”、“如果”和“那里”。施译对条件状语从句有特殊偏好,但葛译喜欢使用时间状语从句。葛译中使用更多的代词,但施译使用更多的连词。两位译者使用了许多第三人称代词来帮助读者追溯主题[11]。
参考文献:
[1]None.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J]. Poetics Today, 1983, 3(4):194.
[2]College, of, Foreign. Review of Hoey, M. (2005) Lexical Priming: a New Theory of Words and Language[J]. Australian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7.
[3]Shelao. Camel Xiangzi[M].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81.
[4]Song G R , Gong Y L . A Corpus-ba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Ken Liu's and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Style[J].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2016.
[5]范敏.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五译本文化高频词翻译研究[J]. 外语教学, 2017, 38(006):80-83.
[6]胡开宝, 谢丽欣.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内涵与路径[J]. 中国翻译, 2017, 038(002):12-18.
[7]黄国文. 语言学系列教材 语篇分析概要[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8]黄立波.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J]. 中国外语, 2011(06):100-106.
[9]黄立波, 朱志瑜. 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J]. 外语研究, 2012, 000(005):64-71.
[10]卢静. 历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语料库辅助下的《聊斋志异》英译本调查[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4):22-33.
[11]李越. 《骆驼祥子》四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分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09):134-138.
作者简介:郭安(1996—),男,湖南益阳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段茹青(1998—),女,湖南株洲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