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 郭兰芳,郑骊,刘刚利,舒晓
[导读] 成都工业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背景下,针对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郭兰芳,郑骊,刘刚利,舒晓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71
        摘要:成都工业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背景下,针对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院通过积极探索了基于产教融合途径的应用型本科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创办“校中厂”,共建基于“项目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共建人才培养体系等多元化育人模式,使得存在的问题得到改善,形成了良性互利的以学校、地方、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构建的多元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产教融合 新工科 电类专业 人才培养
        0引言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经济转型升级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旨在推动有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促进地方产业与高校教育双赢,为国家培养更加坚实的人才储备。成都工业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只有结合自身办学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号召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立足“新工科”建设,大胆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途径,才能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电力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加之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大增。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类专业急需转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结合电类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社会需要,立足学生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探索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传统电类专业教学改革。为助力四川“5+1”现代产业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构建与发展,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下电类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力求引领传统电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加大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融合性,加大专业建设与新兴产业、传统行业的紧密联系。培养出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可以支撑甚至引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新行业的主力军。            
目前成都工业学院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
        (1)新技术、新方法课程教学条件差。在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方向的发展,能针对某一具体研究方向进行深入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最紧密,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更为直观。目前电类专业虽然已经开设了基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课程,比如《机器视觉及应用》《机器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基础》等,但新型实验教学设备匮乏以及教师实战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学习预期存在心理落差感。
        (2) 实践环节项目设置系统性差。教学实践环节开设比例虽高,但内容仅针对某个知识点来设计项目,缺乏挑战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对一个完整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认知不足。由于实验条件不足,多以分组的方式进行实践,使得一些学生的潜力发挥不够。
        (3)工程实践经验缺乏。部分老师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教学设计的工程案例不足,缺乏与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科研项目相融合,同时容易忽略对学生开阔眼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4)科研反哺教学能力弱。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较少,每年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实际生产和教师科研的比例太低,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模拟、仿真等方式,而对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工程应用问题思考不足,缺少相应的解决方案,导致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2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
         “产教融合”即高等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或服务行业融合,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有所不同。“校企合作”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强调高等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双重主体特性。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出于各自的目的,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见习、参观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企业或相关行业的实际生产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输入优秀的员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3]。
        “产教融合”并不是指高等教育与其他产业或企业融为一体,而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挖掘更多资源、更加深入的将产业发展、企业岗位以及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度融合。高等院校、企业或产业、地方政府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并形成长期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在探索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产教融合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是学校在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必由之路。
        2.2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在产教深度融合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双一流高校专业团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让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人才成长环境(实验的软硬件配套和项目式教学管理等),注重理论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理论基础的理解,能够主动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和学院一起协同育人,不但可以增强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主动性,学院也能够紧跟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对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做出及时调整,培养出更多能服务地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企业通过协同育人全过程的参与,不但可以储备大量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资源,还可选拔优秀企业员工参与“定制班”学习,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
        2.3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在之前合作基础上挖掘更多资源、大胆创新、探索新途径,学校以“校中厂”形式和企业共同创建了产教融合基地,组织学生实习实训、生产线参观、开设讲座等。


        学院与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成都工业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富士康科技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于2010年落户成都郫都区,给地方经济带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电子产业的发展。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以及全面的管理体系等优势。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将整条真实电子产品生产线引入,从项目需求、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测试、项目验收、项目总结进行全过程项目管理展示,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学生能够接触到企业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强大的管理系统,实践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现主要有《工程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精密测量技术综合实践》《毕业实习》等课程进行合作教学。
        学院与国营成都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国营成都无线电专用设备厂是成都工业学院校办厂,主要生产产品为雷达汇流环和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拥有真实企业生产环境,学生除了参观还能在现场设计编程,亲自动手,实操设备。现主要有《工程素质训练》《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课程进行合作教学。另外,学院与“校中厂”合作企业共同对外开展实习实训业务,为区域内其他学校提供学生暑假实习服务,实现互利互赢、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2.4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保证校企双方利益,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双方取长补短,互助互促,深化产教融合。比如学院由于人才引进制度原因使得一些拥有丰富工作经历的技术人才受专业、薪资、学历、年龄等限制无法进入本科高校任职,而新教师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缺少企业工作经验,长期以来产生了“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的问题,而企业都有为了生存发展需要永葆“企业竞争”活力的难题,校企双方通过“项目制”、“双师型”的合作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在地区政府打造产学研创新链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活动,联合申报横向项目,立项项目通过企业、学院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学院每年选派2-3名年青年博士、讲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参与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施等全过程。新教师借助企业平台,经过真实项目历练,个人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逐渐增大。工程实践的教师和企业经过一起讨论整理将真实的工程项目转化成实践项目、毕业设计等课题,学院聘用产学研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丰富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2.5共同开发课程与课程资源
        学院立足“新工科”建设,针对新兴产业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邀请企业进校与相关传统专业进行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学院结合企业岗位工作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证考核要求,共同开发电类专业的新课程与教学资料。例如《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课程的部分实验器材来源于企业捐赠,实验指导书是由任课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完成。《工业机器人技术》则以成工富创的工业机器人示教与编程为载体,融入机械结构、传感检测、伺服驱动、电气控制、软件编程等多门技术,设计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团队协作,扩展知识面并提高综合能力。《生产实习》课程的教学计划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共同编写等。共建的课程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和企业行业的技术要求高度匹配。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加入不同难度的课程设计,进行“项目式”教学,以主干课程为基础,在一年级设置I级项目专业引导,二三年级设置II、III级项目强化训练。
        3.总结
        成都工业学院为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学校。为凸显办学定位的“地方性”和“应用型”, “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成都工业学院电类专业在推进“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多元化育人模式,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深化产教融合,与地方、行业、企业多方建立良性互动互利机制,共同构建多元发展共同体。
        电类专业通过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教师、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等措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提高了电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学生每年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挑战杯等项目多达百余项,就业率达95.1%,优质就业率为48%,共同培养出一批服务电类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是一个综合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上还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主力军,学院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是必由之路,应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勇于探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新工科建设发展与深化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9(09):10-14.
        [2]胡志军,沙力争,郭大亮,陈华,张欣.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以轻工类专业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0,32(05):368-373+400.
        [3]祝静静.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效运行机制研究——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8):95-97.
        [4]任亚军.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应用型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J].电大理工,2019(01):24-26.
 基金项目:成都工业学院2020年度产教融合改革试点项目(CG202005)
作者简介:
郭兰芳(1990.09-),女,汉族,四川平昌人,硕士学位,成都工业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助教,研究方向:机器视觉及应用
郑骊(1972.01-),女,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学位,成都工业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
刘刚利(1974.09-),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学位,成都工业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自动化
舒晓(1993.0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学位,成都工业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助教,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