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凤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 云南 怒江 6714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所在,对于培养小学生德育与美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在素质教育理念大环境之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创新与优化已经成为必经之路,通过对教学优化改革的方式,进一步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给予强化和培养,使得小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之中得到全方位发展,并形成极为高品质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之中,由于收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过重,因此,其实际教学效果不佳,难以发挥小学语文学科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功能、价值。所以,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渗透之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尽可能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让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语文环境之中实现语文自主学习,并对自身有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发展有益处的素材,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强化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大环境之下,小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格外关注的因素。因此,人文素养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其培养效果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水平。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之时,为了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便需要思考具体创新发展方向,提升小学生人文意识,强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2有助于促进个人发展
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正处于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懂得如何引入人文素养的培养内容,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在日常语文课程学习之中,形成高品质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操,净化小学生心灵,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对后期发展起到良好的个性化辅导作用。
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1实现情感熏陶,强化迁移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便需要尽可能在语文教学创新之中,融入教材文本内容,以此发挥教材文本中思想情感的教育职能,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的情感熏陶。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熏陶的重要价值,使得人文素养得到有效迁移,进一步启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的挖掘与迁移效果,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草原》一文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材,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让学生去感受人们那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通过朗读去领会蒙古草原上的美好风光以及风土人情,从朗读中去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朗读中得到熏陶、提升。
2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自身理解思维和认知能力发育不够成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感染,而使得自身发展步入误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掌握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努力为小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让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之下,进一步强化对人文素养的挖掘和探究。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实现对课堂环境的创设与设计,在课堂之中进行个性化布置,让具有人文素养的标语和图画张贴在课堂之中,使得课堂更具有人文气息,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关注师生关系的平等、互助,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性关怀与指导,让小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爱心与耐心,在这种互助友爱的课堂氛围之下,必然有利于小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
3挖掘教材中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便离不开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整理,进而使得人文素养培养途径和内容得到拓展与升华。小学语文教师可充分将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素养资源融入到课外活动之中,借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教材资源得到灵活运用,以此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效果。
比如,小学生在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查询与春节有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分享,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捋顺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其对春节有更加清楚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本课的题目为学生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春节,如汉族、满族的春节习俗是吃年糕、水饺、放鞭炮,互相送祝福等;纳西族的习俗是正月新春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进行竞赛等;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武术等。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组成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化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通过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努力为小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挖掘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素材,扭转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成林.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学周刊,2011(9).
[2]项位明.浅议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突破[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