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杨仕国
[导读]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此时正处在身心发展

        杨仕国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芙蓉学校   419200
        摘要: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此时正处在身心发展、三观塑造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但是在这一阶段,学生们普遍呈现出冲动、暴躁、易怒等特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他们明确自身责任与担当,改正学生的不良思想,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在法律规范的社会生活中,学法、懂法、守法和护法,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育
引言
        法治意识是公民面对法律时发自内心的认同、遵守与服从,该意识的建立是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人民团结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现代公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减少初中生违法犯罪现象,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助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措施。要切实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效果,提高法治教育的整体成效,必须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重要内容,督促初中生通过课程学习积极履行权利与义务,严守道德底线,遵守与捍卫法律法规,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培养初中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与电脑的广泛普及,初中生不仅会受到现实社会中不良因素影响,在网络上也有许多不利于初中生发展的信息。通过观察近年来的新闻,可以发现犯罪年龄逐渐趋近于低龄化,这为加强初中生法律素养敲响了警钟。国家虽设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旨在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对未成年人犯罪并没有设置相关的法律。犯罪低龄化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失法律教育,在初中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有效规范青少年行为,让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法律条款有更加明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自身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促使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发挥《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真正作用,从根本上杜绝青少年犯罪。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路径
        2.1转变教学观念,聚焦学生法治意识的渗透
        首先,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在法治意识的培养中,明确教学目标是关键。这样一来,我们在备课时应从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出发,在此基础上明确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诚然,教学目标的设立还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其次,于教师而言,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法治素养,这是开展法治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把脉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这样,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目标的指引,融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给他们创设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我们还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法治意识的培养,精心设计整个教学流程,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2.2引入法律案例,剖析法治问题
        法律案例在帮助学生理解法治问题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心选取具备代表性的法律案例,并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事件的分析,能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也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课程教学更具说服力。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网络》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本课重点先借助电教手段给学生呈现法律案例:某网民在百度贴吧发布某地出现爆炸事故的虚假信息,并造谣在此次事故中有多名消防员因吸入致癌气体而牺牲。两个网民多次利用微信群转发扩散谣言信息,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而公安机关也对这几个网民依法采取拘留措施。请大家结合这样的案例思考:“网上发帖子是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吗?我们在应用网络服务生活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你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解释。”这样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道德与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才拥有网络生活中的自由,一旦超过了边界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而自由也不复存在。
        2.3将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整合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会感到困难,关键原因是教材上的教学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很难确切理解。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将生活化教学与道德法治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将书面上的法律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关联,有助于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如,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利用法律知识进行讲解,给出实际性建议,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权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法律知识的相关案例,通过分析热点新闻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让学生知道在法治社会下什么行为是可取的,什么行为是不可取的,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道德素养。
        2.4延伸教学实践,形塑生本法治观念
        建立法治观念,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目标追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训练设计时,要注意对接学生生活认知,让学生在社会性活动中自然建立法治观念。如教学《做守法的公民》这节内容时,教师设计的实践性训练任务是:深入到社区、街道展开走访调查,搜集整理生活中真实的青少年违法行为案例,并写出调查报告,准备参与班级集体讨论活动。学生接受这个实践性训练任务后,都能够快速融入活动之中,通过多种渠道展开信息搜集,对调查信息做整合处理。青少年违法案例不是很多,但一些典型案例具有更强教育价值,教师对学生搜集情况做综合处理,挑选一些案例进行重点讨论,对相关违法行为原因展开深入探索。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是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清晰的认识,改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策略,使法治教育进入理想状态,在实践中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法治素质教育落实到位,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姜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探微[J].求学,2020(44):61-62.
[2]胡瑞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思考[J].甘肃教育,2020(22):158-159.
[3]魏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分析[J].新课程,2020(45):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