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李想
辽宁师范大学116033
摘要: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笔下的无数的小说人物无一不是当时国人的经典代表,其中乡土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悲哀让人觉得更加讽刺。鲁迅的乡土小说中较为完整的写出了在没有文化下底层市民的愚昧,本文将通过对鲁迅笔下乡土小说的意象分析以及对其中人物形象分析来了解鲁迅笔下封建的文化以及愚昧不堪的人民,去体验十九至二十世纪时国人的无知、可怜之处。这些既表现了鲁迅对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也写出了鲁迅作为一个还算清醒的先哲对中国未来出路的探索和对遭受苦难同胞的深切同情。
关键词:乡土;鲁迅;精神;
自从弃医从文后,鲁迅先生就致力用笔尖的力量来唤醒 国人的灵魂,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国人的思想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沿海地区终是少数,广大的内陆的地区的人们根本不知何为思想。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使人们变成了一句句行尸走肉,思想被严重禁锢。鲁迅的乡土小说就突出描写了这一点。鲁迅乡土小说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物和情节,相对于都市小说来说,乡土小说中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残留才是写作的重点。与都市的中外文化冲击所形成的崇洋媚外以及病态都市文化相比,中国的乡土文化还保留着其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并且大多数都是腐朽的糟粕。鲁迅笔下的乡土小说就批判了这一病态的现象,无论是人物、情节还是环境,鲁迅极力地想写出这种被荼毒了的人们的悲惨的遭遇,如祥林嫂、阿Q、闰土等。鲁迅笔下的乡土小说就如同一面镜子,深深的反映出了残酷的现实。
一、鲁迅笔下的乡土世界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在《故乡》一文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人气。我的心禁不住 悲凉起来了。”[鲁迅《鲁迅文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在其中“苍黄”“萧索”“悲凉”代表了一种荒芜之感,读来让人心底不禁涌起悲伤。鲁迅笔下的的乡土世界总是这样,破败、荒废,其实这样正代表了诗人笔下的落后的中国在当时就是这般如同黑暗笼罩着大地,不见一丝光明,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
几乎在鲁迅所有有名的作品中,其笔下的乡土世界无一不是封建、没落的代表,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也不是无力的逆来顺受,作者在如此绝望的深渊中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黑暗,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哪怕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在黑暗迷茫中没有放弃,而是致力于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勇于在绝境中探索。
鲁迅对故乡有着一种矛盾的感觉,就像杨剑龙先生认为的那样:“故乡在鲁迅的眼里是那么可爱,又是那么可憎”。如果说在《故乡》中作者对家乡还有一丝眷恋,那么在《祝福》中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不留余地的批判。首先鲁迅对于乡土的描写也是很有批判意味的,明明是过年这一喜庆的节日,但鲁迅先生的描写却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另外,在文中的最后一段写道:“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但事实真是如此吗?鲁镇的人们真的会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鲁镇的人们多么虔诚,都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因为在如此愚昧的环境下人们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的。其中的一个鲜明的代表就是祥林嫂。在当时的中国,有着祥林嫂的遭遇的人们指定不在少数,无数的人们在生活的水深火热中不断的挣扎着,同时他们的遭遇还在遭受着旁人的嘲笑。麻木不仁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麻木不仁的人,也就是鲁迅先生的所提出的二元对立——看与被看的关系。当时国人的愚昧、无知也是当时的特定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而已,没有文化的结果就必然会导致此种结果。
二、鲁迅笔下的乡土人物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众多,而且个个形象生动、立体饱满。这些人物有看似疯狂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有“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也有阿Q这一悲剧性的搞笑人物。但在乡土人物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闰土了。还记得小学课文中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在这里所描写的是一个活脱欢快的少年形象,意气风发、天真无邪。而到了《故乡》中,闰土的描写却变成了这样“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杨剑龙《鲁迅的乡土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王妍,女,汉族 ,辽宁铁岭,2000年9.5,本科,学生,辽宁师范大学(116033)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而且闰土见到鲁迅的第一句话就是“老爷!”这让鲁迅觉得两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无形的可悲的障壁,让两人之间有了深深的隔膜。通过前后的对比,鲁迅形象地写出了闰土的变化,就连闰土这样活泼欢乐的少年也被生活的重担压倒,直不起来身子。同时他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荼毒,成为了被上下尊卑所主导的一具傀儡。
在鲁迅的笔下的人物,不仅只有主人公表现出来了被封建文化的荼毒,就连小说中的路人们也在隐晦的表明着封建文化的无处不在。在《故乡》中,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人们没有同情,竟还以此为乐,并适时地流下几滴虚伪的眼泪。对于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的批判,鲁迅一刻也没有停止。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剖露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杨剑龙《鲁迅的乡土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第24页。]
结语:鲁迅先生的乡土小说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上面清楚地反映出了农民的奴性与愚昧。在旧社会,农民的数量是最多的,但是社会地位确实最底下的,农民无时无刻不再受着压榨与剥削,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无所不用其极的给农民们灌输着忠君的思想,来把他们打造成听话的奴隶,永不反抗。鲁迅先生看出了这一点,想用笔来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自我意识,努力的想要拯救自己的同胞,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民本不应是被压榨与剥削的。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人们的生活早已天翻地覆,鲁迅先生的理想似乎已经实现,但国人的劣根性却没有根除,现在还是有着一些道德问题的出现。希望在未来也会有鲁迅先生这样的时代巨人可以引领我们前行,用笔来指出我们应该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