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学基础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5期   作者:亚森·铁木尔
[导读] 在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亚森·铁木尔
        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中心幼儿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邮编:839003
        摘要:在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课程游戏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和发展前景。因为,游戏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心理与特征,可以十分有效的激发其学习动力与热情。然而,课程游戏化的设置需要教师明确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及支撑其运行的心理学基础,进而发现游戏课程制定的基本原则。对此,本文将分析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学基础,从主题性、灵活性以及智慧性等多个方面出发,提高游戏课程的开展效率,以此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课程;基本理论;心理学基础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下,教育事业的改革取得了全新的成果,推动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运用。但是,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例如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等等,这已经成为当代幼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游戏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那么,课程游戏化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学基础是什么?幼师又应该怎样推行游戏课程呢?
        一、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幼儿游戏的本质
        在哲学层面和人类学角度,幼儿游戏不仅仅是简单的“做游戏”,而是孩子们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语言,借助现有的各种物品,通过身心的活动,从而反映世界并探索世界的一种活动[1]。现如今,心理学也对游戏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它们认为游戏是调节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一种能力,游戏可以使个体与外界保持一种平衡关系。幼儿游戏的本质是孩子们对情感的需要,游戏的结果也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思想上的感知。但是,幼师也不应该赋予游戏过于深刻的含义,这些思想和情感上的感知一般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形成的,孩子们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为了开心、为了娱乐,只有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快乐,才能促使其展现自我的多重情感和状态,进而发散思维能力。
        (二)游戏与发展的关系
        游戏与幼儿发展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人们认为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结果,而游戏的最终目标也是结果,但游戏的过程是一种形式,这就使得游戏与发展之间形成了内在的联系。首先,发展赋予游戏要求和尺度,幼儿游戏课程的开展,必须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它也代表了社会发展对幼儿的要求。其次,发展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各方面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游戏的融入会使得整个过程更加顺畅。
        (三)游戏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主要是指教育学家根据社会各界对孩子发展的需要,从而进行的合乎社会要求与需要的教育方案。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和有序的个体,他们的发展变化需要以游戏为基础,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课程的目的性与科学性就在于课程所反映的价值和尺度,游戏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都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都可以促使他们在课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幼儿课程的开展必须与游戏相联系,以此才能保障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得到身心发展,从而考虑个体的内在发展规律,以此转变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与状态。
        二、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二点:
        第一,幼儿心理发展的本质与游戏课程之间的联系[2]。游戏课程最终的目标就是促使幼儿园教师符合幼儿发展的本质特点,从而创设的一种教育方案。幼儿时期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无论教育学家在该时期创造怎样的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都应该遵循幼儿发展的身心规律与特点,从而确保课程贴合幼儿的身心需要。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了保教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推动下,游戏课程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模式终将被淘汰,游戏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十分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
        第二,幼儿的需要心理与游戏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着个体的心理需要而开展的。

需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会制约他们的某些行为和举动。在幼儿阶段,只有孩子们的心理存在某种客观或主观的发展需要,才能确保他们在需要的支配和引导下,学习不同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拓展知识事业。当代幼儿的需要心理体现为他们对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存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游戏课程可以展现幼儿的行为和精神,从而促使他们在课程中占据突出的位置与地位。
        三、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生成策略
        (一)主题性游戏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尽管幼儿游戏不断强调多样化与变化性,但是在游戏课程的生成中,教师还应该让孩子们的游戏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进而才能确保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引,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3]。所以,这就要求幼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为他们同步游戏主题,从而确保同一主题下不断变化材料和游戏方式,在不同主题下合理遵循幼儿的需要心理,为其创设真正需要的游戏,也确保游戏课程的开展可以贴合幼儿的发展本质。
        (二)灵活性游戏课程
        游戏课程的生成需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要[4]。但是,由于幼儿受到年龄的限制,往往不太适合那些需要借助力量的游戏,灵活性的游戏会更加有效的提升其协调能力与创新精神。对此,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设灵活性的游戏课程,在游戏活动中强化制约机制,根据孩子成长的心理特征和身体状态,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锻炼肌肉协调能力和精准控制能力的游戏课程,以此促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机体的科学、系统发展。例如,幼师可以为孩子们创设球类游戏课程,以“带球跑”的游戏为主,不断转变带球跑的形式和手段,强调游戏课程的灵活性,以此不断加深游戏的难度,确保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三)智慧性游戏课程
        幼儿阶段正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快速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强大的好奇心,足以说明他们有着较强的学习动力[5]。只有可以开启幼儿智慧和思维的游戏课程,才能真正体现知识与娱乐相结合的优势,进而唤起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对此,幼师应该努力的拓展孩子们的游戏内容,赋予孩子多种多样的完成游戏的方法,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心理和身体需要,不断找寻游戏的“新玩法”,在游戏中挖掘知识的奥秘。
        (四)实践性游戏课程
        最后,幼儿教师应该站在整体性的视角上,不断思考并优化游戏课程,将幼儿身边的人、事、物进行一定的连接,引导孩子在游戏中接触其他人或物,利用实践性较强的游戏课程,鼓励并启发孩子们看到、听到、感受到,进而在实践中感受游戏的魅力,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生活特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游戏课程是一种接近理念教育的方案,它更加倾向于尊重生命体的哲学。所以,幼师应该从哲学层面、教育层面和心理学层面出发,不断深入的挖掘并探讨幼儿发展与成长的本质,从而将游戏与课程进行深入的融合,以此尊重幼儿发展的自然权利与天然需求。最终,幼师应该结合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学基础,为孩子们创造主题性、灵活性、智慧性的活动,以此确保孩子一直处在探索阶段,提高其学习的动力与热情。
        参考文献:
        [1]黄小莲.“课程游戏化”还是“游戏课程化”——命题背后的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57-61.
        [2]周艳芳,王伟平.幼儿园木制玩具活动材料使用现状分析——以丽水市幼儿园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9,4106:116-120.
        [3]杨涛.幼儿园游戏课程融入茶文化的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8:161-162.
        [4]周桂勋.《纲要》与《指南》导向的游戏课程化[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5:68-71.
        [5]邓娇娇.茶文化深度融入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实践路径[J].教育观察,2020,940:37-39+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