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红
青海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7
摘要:为推进幼儿园及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法,对城乡幼儿园及小学教育资源实施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呈现城区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源显著优于农村,农村幼儿园小学首先是教育资源配置难以达标,教师学历与实际教学水平显著低于农村,且难以得到有效培训,更为严重的是非专业教师比例居高等等,严重制约农村幼儿园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建议改革教师招聘和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落实保障机制,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力度,建立双向流动机制。以促农村幼儿园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教育资源配置;高质量发展
引言
在实施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天,乘势而上积极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推进幼儿园及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全面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资源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和质量堪忧等问题[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是类似于“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仍存在现实当中,小学教育的现实情况离目标还有差距。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主题为“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时间段为2011年1月1日-2020年6月15日,检索共106篇,人工阅读后确定93篇文献作为研究的样本,从数量分布、作者情况、主题分类、发表单位对93篇论文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
2对策与建议
2.1改革小学教师招聘和配置机制
教育部等四部门在《关于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完善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小学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小学教师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在C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学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新录用的小学教师应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师招聘中,很多小学未按照规定进行招录,特别是民办小学。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教师的招聘制度进行改革,规范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认知,提高小学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重视,城乡小学的招聘标准要有所差异,且落实到位。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小学招聘进行监督管理,严格小学教师的准入环节,从源头保证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
2.2推动小学教育提质扩容
近几年小学毕业学生数年均在15000人左右。针对目前全县普通小学教育学位供给不足、“班额大”“校额大”的问题,安岳将以“化解普通小学大班额”作为基本导向,全面实施化解普通小学大班额专项行动。多渠道扩大小学教育资源,坚持特色多样化发展,加快推进县城普通小学学校迁建、乡镇普通小学学校改扩建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探索普通小学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管理模式,促进普职融通,加快推进秦徐高级中学等民办小学学校来安岳办学,努力增加学位,逐步消除普通小学“大班额”“大校额”。
2.3“本土化”实施,让优质教育落到实处
要想让优质教育落到实处,还需结合城乡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为指导和参考,真正解决乡村学校在师资、教学、管理上的问题。
北京市密云区为解决城乡师资、生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均衡,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大等问题,于2005年启动城乡教师双向轮岗交流实验,现已实现所有中小学、所有学科、所有校级干部全覆盖。从学校层面来看,密云区立足于改善,实施“互补型”交流,针对各中小学校相对薄弱的学科,选派教师进行“补强”;对轮岗教师个人而言,则立足于锻炼,力推“培养型”交流,从乡村交流到城内的教师,区教委要求学校安排出1/3的时间锻炼学习,同时安排一名骨干教师做指导教师,帮助乡村教师快速成长。此外,密云区建立了动态督导评价机制,采取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对交流轮岗工作进行辅导,对校长管理工作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以优先参加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措施激励教师参与[1]。
2.4研究主题种类丰富多样
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例如大多数是论文研究的县域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以及某一地区城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缺乏地区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比较的研究,例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状况[2]。
2.5研究方法单一
大部分研究采用已有的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分析,缺乏实地调研的实证性研究,相关技术的使用较少。若要使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研究领域发展的更好,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则需要加强研究,鼓励支持更多具有高水平、高层次的高等院校和单位加入该研究,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开发相关技术,构建相关模型等方式提高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小学教育公平发展[3]。
2.6宏观统筹,让交流轮岗更有效
交流轮岗措施的制定离不开各地对区域情况的整体把控。只有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才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编制和岗位统筹,人尽其才,是浙江教育均衡改革的精髓。其中嵊州市的“县管校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样本,先由编制部门核定编制总量,人社部门核定岗位总量,再由教育部门把编制和岗位分配到具体学校,并根据教师交流轮岗情况,及时调整岗位数量,做到一校一策。对编制和岗位的有效统筹,以及对校长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了教育系统存在的编制和岗位在学校之间、学段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激发了教师干事创业的活力。3年间,浙江超万名教师从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交流到村校,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山东省青岛市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管办评分离”“强校牵手弱校”等改革措施,为校长教师资源充分流动提供制度保障。“管办评分离”完善了管理机制,做到既尊重教师的个人诉求,又保障学校的用人自主权。除了周转宿舍建设、班车接送以及发放交通补助、农村教师津贴等保障性和奖励性措施外,教育部门还对长期交流轮岗教师在评职称、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待。解决教师交流轮岗困难的同时,也提升了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强+弱”模式通过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校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等办学模式,推动校际优质课程、教师资源和管理模式共享,使校际间、区域内、城乡间义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4]。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是全面、多方位的,既体现在供给端教育资源投入规模制约,又映射在需求端学龄人口规模、流动学龄人口比重的区域差异之上。经过上述定性推理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能够证明缩减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是推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优质均衡的关键[5]。
参考文献:
[1]姚兆月,张娇.近十年我国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定量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23(03):1-4.
[2]苟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下小学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基于C市的调查数据[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92-98.
[3]曹霁.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拓宽乡村教育之路[J].教育家,202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