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物理学的跨学科互文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5期   作者:温 琪
[导读] 虽然文学与物理学在学科特点与学科性质上不同
        温 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8
        摘要:虽然文学与物理学在学科特点与学科性质上不同,但是二者均是在各自的层面对社会认识与实践的反应。本文将从文学中体现的物理学思想奥秘、叙述视角与透视视角以及时空体概念三个方面对文学与物理学进行跨学科互文性分析,从而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宽思维模式,提高创新意识。
        关键词:文学;物理学;视角;时空体;互文性
一、引言
单纯地从学科特点与学科性质来看,文学与物理学似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但其实,二者都是随着社会认识与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只是因其不同的学科性质对同一个社会认识或实践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做出自身的回应与发展。据此,本文将从文学中体现的物理学思想奥秘、文学的叙述视角与物理学的透视视角以及时空体概念三个方面对文学与物理学的跨学科互文性进行分析。
二、文学中体现的物理学思想奥秘
以中国为例,早在上古三代,文学与物理学就有交融之迹。《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倡导要穷尽世间万物的道理,了解详尽人类的本性心性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目标。《礼记·大学》中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强调了格物致知,认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要先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长诗《天问》,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
如果说夏商周时期文学与物理学的交融只停留在认识论层面,那么自秦汉中国进入铁器时代以来,有更多的文字著作记载各个方面的物理经验知识和方法论指导。西汉发明了铁齿轮、滚动轴承,被广泛用于起重。人们根据杠杆、轮、偏心轮、连杆、绳索或传动带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创造出各种复杂机械。西汉长安巧工丁缓发明“被中香炉”,毕岚造翻车;西汉末,水碓遍布;东汉初,杜诗造水排,随后,水磨应运而生;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马钧造指南车;晋代葛洪发明具有螺旋桨原理的“飞车”;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又创制“千里船”。隋唐时期,李皋制造车轮船,使桨式间歇运动变成轮式连续运动。水力运转的浑象具有减速传动装置和棘轮系统。更有现代技术意义的是唐代杨务廉第一次创制了具有人工合成言语声的机械木偶。
除了具体的物理发明创造记录,中国古代的许多诗歌、散文都蕴含着物理学的思想奥秘。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体现运动的运动的参考系,静止不动的青山在诗人眼中相对出现是因为诗人以自己乘坐的船为参照物,看起来好像是两岸的青山不断出现。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则是声音的传播与回声。郦道元《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其实是声音的反射及漫反射。又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最蕴含时间哲理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烂柯人”的典故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神仙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仙界”度过一段时间,人世间可能已经过了几百年。
三、文学的叙述视角与物理学的透视视角
随着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的兴起与传播,人文主义逐渐替代了从前以神为中心的理念,提倡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带来了一段科学、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迅猛发展的时期。在个体视角的重新发现与重视层面,不同的领域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在绘画领域,透视法的发明为造型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几何透视法产成于数学原理,是把几何透视运用到绘画艺术表现之中,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法,[ 此处定义源于百度百科。]它主要借助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使得绘画从“展示”转变到真正的“观看”。中世纪的绘画是呆板的、二维的,这个时期的画作更像是直接把内容放到画面上展示给人看,至于比例是否得当,是否有空间感则是完全没有考虑的。欣赏中世纪的画作找不到重点,因为呈现出的画面是平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则完全不同,透视法的运用使其空间感更为立体,同时强调了人的观看感。运用透视法的画作总有一个“灭点”存在,这个“灭点”就是观看者的视线发出的地方。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则会无意识地将视线集中到“灭点”上,画面主次分明,因为欣赏的视线是放缩的。将几何透视法运用到物理学当中,就有了画面的等比例放缩,透镜成像以及广泛地运用也是在这个时期——1451年,尼古拉斯·库沙第一次将凹透镜用于治疗近视。
在文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堂吉诃德》则是体现个人叙述视角的最佳诠释。《堂吉诃德》第一次摆脱了古典时代密集的全知全能的写作方式,采取大量从个人视角出发的写作技巧。这样的方式拉近了叙述者与故事现场的距离,叙述结构本身不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外在”属性,叙述者尽可能地贴合主人公视角,以一种参与的姿态进入小说的情节发展。在这样的叙述结构下,故事情节的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和未知,打破了故事本身的空间性,时间性被引入小说之中。叙述者不再对故事进行空间性描述,而是以参与者的态度使得故事情节面向未来,一种未知的时间观念得以进入作品。在这之后,许多伟大作家的小说都借鉴了《堂吉诃德》的叙述技巧,在其开创的叙述模式中花样翻新。
可见,在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文学层面还是物理学层面,都开始关注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人的视角。
四、“时空体”的概念
无论是物理学还是文学,都十分关注与重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在物理学的层面上表述了他的“时空观”。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念是建立在运动的观念上的。因为物体可以移动位置以及变化体积,所以空间是存在的,由此他得出了“空间是不能移动的容器”以及空间的三维性两个结论。对于时间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的:“时间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亚里士多德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是相互独立的。到了启蒙运动时期,牛顿则在他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不变的时空观念。他认为“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英)牛顿著;赵振江译.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但是在19世纪,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的存在,彻底改变了空间与时间的观念。同时期,巴赫金受到了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启发,将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概念引用到文学理论的建设中来,提出了“时空体”的概念。时空体“见之于数学科学中,源自相对论,以相对论(爱因斯坦)为依据”,“文学中已经艺术的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间的重要联系,我们将称之为时空体”。[ 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 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虽然时空的概念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早就出现了,但是巴赫金依托相对论中不可分割的、且非绝对的时空观提出来的时空体概念却是一个相对而言新兴的、难度较大的文学理论概念。从巴赫金对时空体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确定,时空体并不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单独的时间或空间,而是指文学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相互适应所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的文学理论在此不作论述。总之,在时空体概念的研究上,文学与物理学也体现了互文性的特征。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与物理学虽然学科不同,但是其内部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无论是古代的史料、还是物理经验的记载、亦或是文本内容中蕴含的物理学思想,文学文本中就已体现了和物理学的融合。其次,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视角在物理学层面上体现为透视,同时在文学领域中有个人叙述视角的反映。最后,19世纪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更是为文学领域中的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提供了概念借鉴。总之,趁此契机,本文对文学与物理学进行跨学科互文性分析,试着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宽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对我本身的专业学习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温琪(2000.5~),女,河南郑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学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