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5期   作者:张丽军
[导读] 本文针对激励在教师管理中作用进行探讨
        张丽军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市  100081
        摘要:本文针对激励在教师管理中作用进行探讨,简要阐述了激励的基础理论,然后分析了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主要方法,最后围绕着打造高素质队伍、增强教师向心力、激发教师创造力、促进学校稳定发展四个方面,着重强调了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实际作用,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激励;教师管理;具体作用

        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先决条件.随着我国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各学校的竞争也逐渐加剧,学校为了提高发展水平,对教师的管理要求逐渐增加,但是管理要求若是没有激励是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故此,各学校通过利用各种激励方式,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力。为此,在教师管理中,采用激励的方法调动教师积极性,以此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1激励的理论体系概述
        激励理论是一系列激励原理与模式的总称。 具体包括马期洛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费罗姆的期望理论、-理论、公平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等六大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其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而言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能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极个别特殊情形下才会发生跳转情况。 这个理论对于管理工作中激发员工的自尊感与积极性具有最基础的指导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即保健与激励因素理论。 其中,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等外界因素,例如单位制度、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安全感和生活条件等。如果这些因素得到了满足,那么人们就会消除不满情绪,而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是指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多源于工作本身,诸如工作的成就感、认可度、对工作的兴趣、晋升、责任感等。在这两个因素中,保健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费罗姆的期望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提出,他认为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人对激励因素能否实现的可能性的期望,以及激励因素对本人的效价两者的共同作用。
所以该理论用公式表示激励力量=期望利率Χ目标效价。只要目标明确具体,人的努力所取得的收益与体验就会增大,越有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这两大部分。
1.1内容激励理论
        在分析需要内容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激励是内容激励理论的主要方法。因此,它包括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们的需要是从低到高有层次的,但是人们满足需要的过程并不一定严格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来。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需要,进行有针对的满足,这样可以实现教师激励效果的最优化。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强调的是不满意和没有不满意形成的保健因素和没有满意和满意所形成的激励因素这两种不同的因素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激励因素一定不能经常性和轻易地给予,不然激励因素就会演变为保健因素从而失去激励作用。
1.2 过程激励理论
        过程激励理论从分析人们认知需要的过程基础上来划分激励因素。包括了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和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重在研究人们所付出的和已得到的与他人所付出的和已得到的一个比较,从 而 得 到 满 意,不满意或认可的心理感受。强化理论主要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正强化,好的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保持;②负强化,坏的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消退;③惩罚,不需要的用一定的措施来减少;④自然消退,是忽视的过程。期望理论则认为激励的力量是来源于目标效价和期望概率的共同作用。不同的二者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来改变人们的目标效价和期望概率,以调整人们的激励。
        人是社会进化的高级动物,激励是促使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有效手段。激励是通过设定有关具体的方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其心理更加接受工作安排以及内容,能够激发其自身的热情,提高其工作的动力。因此,现阶段,在各行各业的人员管理中,均采用该方式,可有效达到预期目标,激励的理论包括三种。其一,公平理论,该理论是指人们在工作中经常寻求公平感,当其投入的精力与所得的回报成正比,则会感受到公平的待遇,增加人们的满足。其二,双因素理论,该理论包含自身满意因素与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给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其自身满意因素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以及成就。而激励因素,能够提升人们内在的动力,使其从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中找到慰藉,继而依然可以高效的完成工作。其三,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通过人的需求进行划分,人们在工作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如,安全需求、生存需求、晋升需求等,只有不断满足人们需求,才会使其达到较高的标准,继而可提升对人的管理水平。
2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主要方式
        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必要的激励手段,来实现双赢目标。目前,在学校的建设中,针对教师管理不断采用激励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同时,为学校带来较大的益处。在实际的激励管理中,有着较多的形式,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等。首先,对于物质激励,学校可提高教师的待遇,通过各项活动,可为其发放奖金和加班津贴等激励手段,保障教师的基本生活,并使其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以此可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对于精神奖励,学校可针对教师的日常表现为其颁发有关荣誉证书、评选优秀教师、以及带薪休假等激励方式,通过精神奖励,可促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有干劲,使其具有良好的成就感[1]。最后,目标激励,学校提出有关晋升的标准以及设置相应的岗位,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可使其职位得到提升,使其具有良好的目标感和归属感,激发其工作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以此带动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育激励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3 激励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激励理论的认识,提出了下面几点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的策略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虽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激励系统,但是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激励系统。其中物质激励是精神激励的载体,而精神激励是物质激励的精神升华。另外,只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结合才能使激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工作评价与奖励制度相结合
        教师的工作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的总结、分析和客观鉴定,评价结果越高,则证明教师的工作能力越高,工作投入越大,工作效果越好。因此,可以将教
师的工作评价和其奖励制度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让奖励有凭有据,更具有公正性。要实现教师的工作评价与奖励制度的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2.1建立广泛的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应能全面的评价教师的各方面状况,进而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状况、精神状况、学术技能、理论知识等进行动态、客观地评价。
3.2.2细化奖励制度。
        让教师的付出都要有相应的褒奖,及时给予正强化。对于教师的整体表现进行分层、合理的奖励,突出奖励设置的阶梯形,使教 师具有具体的奋斗方向。3.2.3将评价结果作为奖励标准。
        经过评价体系的甄选,选出具有优秀教学素质的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和奖励制度给予相应的奖励,一方面促进了甄选出来的教师的进步,另一方也是对其他教师的一个榜样激励,能够带动整体的工作积极性。
3.3 竞争激励的引入
        鲶鱼效应的实质就是一个竞争机制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过于安逸的工作环境只能令人产生懈怠心理,而且如果一旦需要改革,那么这种安逸环境下工作的人们会成为改革的阻力,也会成为改革牺牲者。 对于学校这个大环境来说,道理是一样的。没有竞争的校园环境,只能是一个温室,经不得推敲。因此,对于教师的管理,竞争激励的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居安思危才能激发人们的潜力。我们可以引入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或是引进新的人才,这样才能够发挥出鲶鱼效应,会让其他教师产生危机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4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实际作用
4.1打造高素质团队
        现阶段,我国加强教育的力度逐渐加大,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客观上为学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各个学校竞争意识不断强烈。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针对学校的建设从各个角度进行完善,以提高自身的发展。为此,学校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在实际管理中,采用激励方式,可有效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依托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激励过程中,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正确的思想以及掌握教学技能,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可制定考核制度,并设置激励机制,使其在接受培训时更加专注并认真学习,不断突破自身的限制条件。在教学工作中,改善教学方式,满足国家的教育要求,以此可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通过激励的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不断强化师资力量,优化教师的管理方式,从而打造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
4.2提高教师凝聚力
        科学合理的激励方式有助于加强教师队伍内部的凝聚力,以人为本、公平合理、多层次的激励方式是教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的管理手段。在教师的管理中,需不断在情感中,对教师进行激励,使其认同学校的工作指导以及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凝聚力,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展现自身的能力,突显其自身的魅力,激发其自信心,可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认真。学校以激励的方式管理时,应当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以及对学校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学校针对具体的内容,可做出适当的改变,使教师更加肯定自己的工作,让其逐渐对学校产生依赖,避免在工作中产生消极心理,不断激发教师的热情。同时,学校对于较为困难的教师,可为其提供相对应的福利,使其在精神上对学校更加认同,有利于学校开展有关活动,增加内部凝聚力,并不断提高竞争力。
4.3激发教师积极性
        教师的积极性是教学活动的动态资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助于实现教学活动的价值最大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适当的激励,能够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充满动力,调动其积极性,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培养更多出色的大学生,可为学校带来较大的优势。同时,在激励的作用下,可有效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不断开发教师的思维,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灵活,逐渐展现自身的个性化教学。并且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在学术的讨论研究中,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做出具体的阐述,以供学校参考,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2]。此外,教师还可提高自身的能力,使其在遇到难题时可提出快速解决的方法,不断实现追求的目标,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以此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4.4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教育的主导力量是教师,教师的作用发挥离不开有效激励。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教师的发展以及提升可充分带动学校的进步。为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自身需求,不断加强对激励方式的应用,加大教师的管理力度,以激励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逐渐强化自身的理念。同时,在教师的管理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大科研的投入,使教师在激励的影响下,正确的对待自身工作内容,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完成有关教学任务,为学校以及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自身能力,使其在学校的竞争中逐渐突出,继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从而实现教育在良性轨道上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美好愿景。
结束语:激励是现代教育中有效的推动手段之一,已经为教育界所重视,探索新时期教育活动中的激励路径是当代教育不可忽视的战略课题,也是形势和任务的必然要求。总而言之,励在教师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激发其自身的潜能,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学校在发展中应用该方法,可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促使教师队伍更加稳定,具备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特点,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以此为我国教育行业提供较大支持。
参考文献:
[1]卞恩鸿.教师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教书育人. 2019(17)
[2]向守万.正视“心理失衡” 加强教师管理[J].教书育人. 201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