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背景下高校安保生态体系构建初探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殷立安
[导读]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建设“双一流”

        殷立安
        北京大学保卫部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建设“双一流”高校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安保工作实际,探讨构建以维护师生安全为核心的高校安保生态体系,以相对稳定的安保生态体系应对不确定的安全问题和隐患,对建设更高标准的、可持续的 “平安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生态系统;安保体系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随后成为各大高校新目标。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大背景下,校园安全形势总体呈稳定、缓和、向好的基本态势。但随着高校办学结构调整、后勤保障社会化加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日趋多样、复杂、多变,高校安保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
        一、高校安保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安保工作管理模式与师生要求不相适应
        师为教之源,生为教之基。作为以高学历、高素质、高文化修养为主体的高校人员,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能够高效处理校内日常事务。“出入不便、交通不畅、处置不当、规则无章、流程冗杂”等问题频遭诟病。以老旧体系和过时经验支撑的管理模式,和当前瞬息变化的形势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师生们不断增长的尊崇感和便利性需求不相适应。
        (二)管理理念与新时代高校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管理者所面临的诸类问题和需要协调的各种关系趋于复杂多元。安保部门作为学校重要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平衡好学校安全稳定需求、教师利益、学生利益这三者之间的相容性关系。随着高校开放办学程度不断提高,与社会各界、国际机构专家、学者等人员的联系不断密切,校外人员出入学校需求不断增大。如何在规范校园秩序、保证校园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给各类活动,如学术论坛、课程讲座、会议交流等以充足的“生存”空间,是高校安保工作的一项严峻挑战。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成为安全稳定工作的首要关注点
        新一代大学生是在新兴自媒体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善于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信息,表达言行。微信、微博、抖音、校园bbs等互动性强的网络媒体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爆发“主战场”,且都具有背景复杂、成因多样、传播迅速、共鸣强烈等特点。而师生们又往往以他们有限的所见所闻来推断事实,以他们自己的好恶站在个人立场来评判事件,难免表现为偏颇、片面、过激,极易引发线上线下连锁呼应,形成群体性事件,影响校园安全稳定。
        (四)“00后”大学生心理出现的新特点,导致心理安全隐患突出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屡有发生,不仅在学生中产生负面影响,更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一项针对“00后”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大一新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占20%左右、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占25%左右,整体存在心理问题的新生比例接近五成。②当代大学生精神心理疾病和隐患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日趋严峻、复杂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在参与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冲突,使得敌对势力趁机借题发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政府失位等问题的出现,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过度解读、混淆视听的借口;个别高校教师、学者以及社会上的个别“公知”,用一些浅层化、娱乐化、极端化的内容和方式来解读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释放自由化、煽动性的思想观点,进而可能使一些灰色价值观进入青年学生的思想深处。③这些新情况、新现象、新思潮如不加以及时正确引导,对大学生“三观”带来意想不到的恶劣影响。
        二、生态系统理论概述
        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模型。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如图1)。该模型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共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通过四个系统相互作用、联系、影响来分析个体心理、言行的发展。
        
        
        
        
        
        
        
        
        
图一
        微系统: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 和发展的。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个体的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
        中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外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宏系统:指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各种不同的观念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知识经验的获得。①
        三、高校安保生态体系的基本框架
        借鉴发展心理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构建以师生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宣教培训为核心,以二级单位为主体,以数据系统为依托,以秩序管理为保障的安保生态体系(如图二)。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实现从“静态保安全”向“动态谋安全”的转变。


                                        宏系统——校园安全文化环境













        
                           
图二
        1、微系统 是整个安保生态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要素都与师生安全直接相关。
        (1)秩序管理。校园秩序管理是高校安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规章制度、措施、预案的制定与完善;二是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突发事件的处置。通过规范违规行为的干预与处罚流程;创新矛盾、问题的发现与化解举措;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加强安保勤务的组织与实施等,降低矛盾冲突发生率和突发事件的报警率,营造良好地校园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2)数据系统。高校安全工作兼具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责任,没有可靠、全面、详实的数据信息,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稳妥的决策。因此,数据系统是安全工作的自动化中枢。既是服务师生的重要工具,又是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数据系统按照功能要素可划分为物联网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及业务处理系统三个部分,通过对各类数据信息的实施收集、高速运算、智能分析、终端反馈等过程,使安保工作实现由过去的“慢速经验管理”模式向“高速数据治理”模式转变。
        (3)二级单位。二级单位是指校内各职能部门、院系或相对独立的挂靠单位等安全责任主体。二级单位是高校安保工作的主体,必须在整个安保生态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从微观来看,二级单位需要做好“管好人、守好地、看好门”的日常细节管理,要让他们体现主体职能、提升主责意识,方能落实安全工作的相关要求和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压实二级单位主体责任,才能推动他们在教学、科研、工程施工、生活服务等方方面面融入安全理念,始终把安全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来看,二级单位坚持“安全第一”的思维准则,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上,坚持“安全评估”优先前置的原则,贯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的方针,从而促进整个安全生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4)宣教培训。宣教培训是安保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安保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中心,师生思想活跃、批判意识强,对校园安保工作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依据“防重于治、防先于治、防胜于治”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区分层次、创新形式、优化内容,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感同身受教育体验和立竿见影的培训效果上下功夫。做到“宣传入心、教育入脑、培训入行”。灵活采取“滴入式”、“浸润式”、“渲染式”、“互动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员工的言行,使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观念,杜绝不安全行为。
        2、中系统 上述四个微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中系统”。保卫部门是中系统的主体,通过“数据收集、分析研判、资源整合、共商共建、协调联动、指导落实”等举措,维持各个微系统和中系统的正常运转,同时兼顾协调外系统与微系统的对接与沟通。
        3、外系统 外系统是对微系统的支撑、拓展和补充,对增强微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共治团队。是共商团队、共管团队和共建团队的统称,分别由专家学者、教职工组和学生志愿者组成。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中,保卫部门作为牵头人,在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向共商团队征求意见建议,综合形成初步解决方案,通过实验记录、试行反馈等途径和手段进行优化调整,而后再与相关的团队沟通交流修改完善方案,直至最终解决重难点问题。
        (2)网络信息。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复杂多变,高校师生又是对各类舆情社情最敏感的群体。对国(境)内外舆情、社情的及时关注、专业分析和妥善应对,是做好新时代高校安保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对舆情、社情主动引导发现问题苗头后,变过去的“躲、堵、禁”为现在的“咨、议、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舆情、社情的发酵和突变风险,更有利地促进高校安保工作稳妥开展。
        (3)安全评估。安全评估不仅是衡量二级单位对安全工作制度、要求落实情况的一个标准,更是发挥二级单位的主体作用,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石。健立健全高校安全评估机制,按照“分类指导、分级定标、量化管理”为原则,从人、车、制、物、地等五个方面确定标准、细化要求。通过“日常管理数字化、自查互检定期化、问题隐患台帐化、帮扶指导精准化”等举措,实现对二级单位安全工作的指导、监督与检查,提升高校整体安全水平的可靠保障。
        (4)合作团队。以宣教培训任务为牵引,以应急处置、安全预防、系统培训等为着力点,围绕消防、交通、治安、秩序等内容,建立起针对学生、教职员工、保安员、物业管理人员四类不同对象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的三大团队,实现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维融合。 一是发展以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宣传团队;二是开拓以专家教授为主体的教育团队;三是建设以安保干部、校外专家为主体的培训团队。通过全维度立体宣传、全员广泛培训、分类多样施教,达到将各类安全隐患消弭于未然的目的。
        4、宏系统 是指由校园内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和日常行为习惯等构成的安全环境体系,即校园安全文化环境。无论是微系统、中系统还是外系统,都是为校园安全服务,是在通过“软件”与“硬件”、产品与行为、虚拟与现实等各种形式的融合,在校园安全文化领域营造安全宣传氛围,从言行、思想、制度三个维度发挥作用,使安全意识“外显于行、内存于心、固化于制”,营造安全、和谐、可持续的“平安校园”。
四、高校安保生态体系的构建路径
        高校安保生态系统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必须站在更高起点、更广领域、令师生更满意的角度加强顶层设计。需要树立“大安全观”,以全新的理念思考安全、以全局的视角定位安全、以整体化的思路规划安全。使广大师生在共建、共治、共创、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尊崇感和安全感。
        (一)加强党对安保工作的绝对领导
        加强党对安保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构建安保生态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工作中必须以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践行初心使命为引领,以弘扬大学精神、培育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创新治理模式为重点,将高校的办学优势、人才优势、体系优势转化为校园安保工作的发展优势。在构建安保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立足安保部门的基本职能,将着力点放在“微系统”的构建上,逐步形成“制度科学、运行高效、自然和谐”的安保生态系统。同时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系统构建的各个方面,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建设效能。充分发动师生,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把广大师生参与共建共治的体制机制转化为生态体系构建的内在动力。
        (二)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安保部门职责
        为适应新时期创建双一流高校的新要求,应逐步把安保工作重心从被动的“打、处、化、劝、惩”转移到主动的“研、防、宣、教、查”上来,将各类不安全隐患消弭于萌芽状态。安保部门职责应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搜集信息、研判形势、提出防范方案;二是加强安全检查,做好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三是开展宣传教育,提升防范意识;四是加强安全培训,持续提升师生的防范能力。通过正向的引导改变师生日常习惯,让安全行为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三)坚持师生为本、全员参与、共治共享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重要思想也为我们高校安保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构建安保生态系统应把握好的一个重要原则——师生的广泛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入新时期,广大师生对安保工作的“隐形化”、“参与性”要求越来越突出。发挥高校人才集中的优势,贯彻师生共治理念,建立专属工作团队;调动学生社团和志愿者队伍参与安保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创造性和能动性,搭建创新平台。把困扰安保工作多年的重点、难点问题,以课题的形式交由专家、学者、团队去做,拓宽解决思路、创新解决模式。同时与校内创新创业机构联合,利用现代手段解决长期困扰校园安全、影响校园秩序的老大难问题。建设好校内共治、共建团队,即是“校园秩序——师生安全”微系统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更是四个外系统建设中的重点内容。
        (四)以健全和完善安全工作评估机制为抓手,拓实二级单位在安保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健全和完善安全工作评估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制定一个标准的问题,更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在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建章立制、拓实根基、扎紧“围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要在业务上对二级单位的指导和帮扶,以精湛的业务知识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以积极地行动协助他们消除隐患。加强各级各类专(兼)职安全员和物业人员的业务教育、培训、指导与检查。充分发挥这两支队伍在安保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安保工作的“末梢神经”和“触角”,及时反馈安全隐患、发现不稳定因素,实现 “早发现、早预防、早消除”的安全工作目标。
        五、结束语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全球化、普及化和社会化时代。高校安保工作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校园安全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丰富,时空领域越来越宽广。特别是2020年,突出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仅凭安保部门是绝不可能应对如此严峻的突发情况的。保卫部门一家表演“独角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各个单位共同参与,共建、共治的“大合唱”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全国高校建设“领头雁”和“排头兵”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应该走在其他高校前列。从更新安保职责定位入手,将参与安保工作的各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以相对稳定的安保生态体系应对不确定的安全隐患。通过整合资源、融合力量、聚合功能、综合手段,形成“基层精准灵活、中层运转高效、上层统筹有力、宏观和谐可持续”的良好态势,不断开创建设更高标准 “平安校园”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①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体系理论,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09,17,(2):215
         ②马川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J] 2019 (3)96-97
         ③夏文斌,赵彩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应对,红旗文稿[J],2019(14)28
作者简介:
        殷立安,北京大学保卫部值班应急办公室主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