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娜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浙江义乌 322000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职校学生的一种核心素养,其养成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职校的主要职责在于培育广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初步养成,并内化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学校教育最有成效的环节则在课堂之外,课堂之外的种种活动与管理直接关乎工匠精神培育的成败。
关键词:工匠精神 价值追求 课外活动
近年来,国产影视剧《大国工匠》在国内热播,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热议。当看到一件件美轮美奂的作品出自一个个大师之手,我们在惊叹之余,始终不能回避的一个思考就是工匠大师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专注、精益求精、严谨、注重细节、不图名利的精神,我们称之为“工匠精神”,可以说每一件精美绝伦的产品就是工匠精神的结晶。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核心素养走进国内职业教育体系当中,国家专门编写相关教材,职校改革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工匠精神。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应当分为培育和养成两个阶段,学校的主要职责在于培育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初步养成,其养成则主要在学生毕业后的长期职业生涯过程中。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育和课堂之外的各类实践活动。其中,课堂教育是基础,重在知;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续,重在行。行是知的集中反映,故课外活动及其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成效。
一、工匠精神的课堂培育效果是有限的
在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习惯于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这些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这类“硬”知识效果可能会明显,通过讲解学生会解一道数学题、明白一个物理现象、通晓一个化学现象,可是对于语文、品德这一类“软”知识如果仅限于课堂教学,其效果可能会打折扣,甚至还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原因在于,这类知识需要学生个体去品味、感悟和行动,只有在说与做的基础上才会上升为一种素养。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核心素养,亦是如此。
在国内学界看来,工匠精神应该是专注、是努力把事情做好、是精益求精、是严谨、是注重细节、是不图名利、是淡泊名利等,直接与产品和服务的整个制作过程息息相关,概括起来就是做事和做人的一种崇高境界。[ 王宇.“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本真的职业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其知道什么才是名匠、名匠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名匠是怎么炼成的,在其头脑中“种下”一粒成长为名匠的种子,成为其日后职业生涯的榜样。
但是,身在职校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点在什么地方?他们会不会对这样的课堂教育感兴趣?据笔者调查,经过教育的选拔分流机制后,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某个专业其实是很多职校学生父母的无奈之举,学生内心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比较茫然,大多处于一种随大流的状态。特别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形势下,互联网虚拟世界对学生价值观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创业、创富英雄比名匠更具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在课堂上讲授名匠、工匠精神的效果可想而知。虽然如此,但是在部分具备高尚师德、具有改革精神的教师努力下,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名匠也一定会对部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一定的触动和影响。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需在课堂之外发力
当学生在课堂上对名匠、工匠精神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就需要在课堂之外及时予以巩固,否则工匠精神这种核心素养在知与行方面就会面临着被割裂。工匠精神这一核心素养不会自然而然地初步养成,因此,课堂之外的发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而课堂之外的工匠精神培育如何进行发力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围绕专业有计划地建立起各类学习组织,把职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应以名匠、名师或学科专业带头人为基础,建立名匠、名师工作室或学习兴趣小组,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学生积极钻研技术,给感兴趣的学生开“小灶”,给予额外的指导,以点带面,让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建立起学习兴趣来。一旦学生对专业感兴趣,就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再辅之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就会对自己自信、对专业自信、对技能学习更加专注。
二是职校中的团、学组织应该擎起传播工匠精神的旗帜,让工匠精神成为职校中的核心文化。共青团、学生会组织是在校青年学生的先进组织,应当在思想领域引领整个学生群体的思潮,特别是职校明确定位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团、学组织应当把工匠精神作为开展各项活动的指导思想之一,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活动,宣传名匠,传播工匠精神,让整个校园充满着一种崇尚技能、崇尚名匠的文化氛围,端正职校学生对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技能的认识。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就会逐渐加深,起到课堂教育无法起到的作用。
三是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让职校无数“小工匠”同台竞技。技能大赛是促使职校学生努力学习技能、崭露头角、增强自信、崇尚技能的最好机会,职校应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全专业的技能比武机制,为校内的“小工匠”创造同台竞技的机会,用丰厚的奖金、荣誉激励学生为提高专业技能刻苦钻研、虚心请教。
三、小结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养成贯穿于学生整个成长与职业生涯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校期间种下的这颗“种子”则是学生入职前最为关键的一环,它能否成功在学生身上“种下”,既离不开入校伊始师德高尚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剖析,更离不开课堂之外各类学习组织对其学习兴趣的调动、校园文化对其思想的不断熏陶、各类技能比武大赛对其自身的激励。总而言之,工匠精神的培育在于知与行,而后者直接关乎其成效的大小与成败。
参考文献:
[1]王宇.“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本真的职业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
[2]张峥.当代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3]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年(4).
[4]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育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
[5]张捷树.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7(1).
基金项目:2021年度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黄炎培职教思想下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334互融机制研究》(ZJCV2021A34)成果
作者简介:赵丽娜,(1990-),女,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