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   作者:孙瑜
[导读] 人才培养是贯彻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全面战略部署需求的关键
        孙瑜
        湘潭大学研究生院,湖南省湘潭市 411105
        摘要:人才培养是贯彻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全面战略部署需求的关键,也是决定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腾飞,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校能否培养出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 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生源、师资力量、培养条件及传统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有些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必然难以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其培养过程更是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无疑对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是研究生培养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实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必然回应
        一个国家唯有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才能占领经济制高点,在国际上具有发言权。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个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不敢落后的民族,因此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对各个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国家的导向和树立的一面发展旗帜。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更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具有问题导向的实践能力,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可以说,深入探讨专业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作出的一种基本判断和理性回应。
        (二)满足研究生个体发展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知识无限膨胀、更新周期缩短的情况下,研究生的职业更加不稳定,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的判断不再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判断,而是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这种变化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具有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上来。积极探索并建构新的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智能化时代的工作技能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谋求好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构建高参与度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主要服务于涵盖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拓展的培养目标。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设置更侧重于创新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具有动态开放性,适时关注和紧跟本领域的学科前沿性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教师可以灵活地采用研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重点围绕调动、组织和指导研究生切实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激发研究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与此同时,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加强多学科知识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依托某一课题展开实践和研讨,主要涉及文献资料查阅、确定选题、实验设计、分析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内容,借此熟悉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确保在预定时间内有效推进研究计划,达到掌握科研方法的目的。
        (二)培养学术创新合作能力
        通过学术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弥补各自不足,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攻关难题,提高创新效果,这几乎成为当代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成为当代学术研究者必备的素养,也是当代研究生重要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学术合作能力越来越成为当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点。首先,通过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其学术创新合作能力的首要表现在于能够树立良好的师生合作意识。

在建构良好师生学术合作格局中,对于导师而言,科研项目是一个孵化器,是一个教学平台,是一种教学资源;对于研究生而言,科研项目是一个示范品,是一个学习场景,是一个学习范本。在这种意义上,科研项目成了导师和研究生的链接器,科研项目实践成了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载体。导师通过引导研究生围绕科研项目进行文献搜集、田野调查、资料整理,指导研究生围绕科研项目进行学术思考、学术表达、成果发表,研究生在导师的引导下,体会科研项目的内在逻辑、学术价值,习得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并得到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师生间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实现教学相长的共赢效果。正如有研究所指出的一样,“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学生了解了老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学术思想和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及工作习惯;老师则了解了学生的研究素养、研究潜能和学习态度及写作能力,师生增进了了解,为进一步针对性培养提供依据”。其次,在科研项目实践中,研究生学术沟通协调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科研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相对综合的系统,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做出恰当把握,需要对研究资料做出系统梳理,需要对科研平台等资源进行调度,需要对具体实施手段和方式做出安排,需要在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研究生中安排合理的任务,等等。这些环节要素,都是科研项目实践过程中需要沟通协调的。引导研究生参与其中,就能让研究生直接感受到导师在处理不同主体、不同主题、不同内容方面的协调方法,从而逐渐培养起自身的学术沟通协调能力。
        (三)健全激励机制
        加大物质激励,兼顾精神激励。一方面加大奖助学金投入,提高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率和“三助”岗位工资津贴,保障研究生的生活需要。以激励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拉大不同等级奖项的奖励金额差距,丰富研究生奖励项目,除了传统的各类国家、学校奖学金外,高校还可以增设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同时,加强研究生精神激励,给予优秀的、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生经费进行访学或参加学术交流等。评选“学术之星”,设置荣誉榜,使优秀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增加研究生创新的动力。
        (四)构建科学评价实践创新能力的机制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以往只评估教学过程和学位论文质量的传统做法,要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践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引入导师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不仅使高校和导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导高校和导师及时调整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以更好地实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大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培养模式仍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使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戴仲然.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127-128.
[2]王桂清,张秀省,于守超.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学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聊城大学风景园林学专业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19(Z1):113-115.
[3]宾厚,叶湘杰,孙平,王欢芳.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2017(23):37-38.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问题与提升对策研究——基于湖南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是:2019JGYB121)
        

作者简介:孙瑜(1981.01-),女,汉族,湖南株洲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