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城
深圳市宝安区荣根学校
摘要: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学会自主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这种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本文探讨将基于问题的学习应用于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终达到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问题 学习模式 教学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学习者围绕着复杂问题的解决而结合成小组,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间再进行合作,共同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力。”建构主义论指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学习“用Word编一份小报”一课时,我先将“文本框”、“图片”、“艺术字”、“绘图工具”等一系列要讲解的内容融合在一张“小报”中。上课时,首先将设计好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感受了美的熏陶之后,必然会提出“我是否也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如何制作?”、“要制作这样的作品,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自主能力。
二、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细化任务
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问题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细化任务,明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的分析、分工过程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迅速明确探索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仔细分析问题情境,可以与临近的同学讨论自己对情节和情形的理解,分析情境背后的问题实质,例如,电脑死机是硬件、软件、病毒入侵、操作不当还是其他的原因。界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任务,如果是硬件的原因,继续研究哪些硬件原因会引起电脑死机、硬件引起电脑死机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呈现的情境中有无这种现象、有什么解决办法。
三、提供资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可以在资料的检索分析、鉴别筛选方面适当代替或帮助学生去完成,一来可以节省时间.避免走弯路;二来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来可以避免学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备课时,老师就要为学生查找或制作一些相关的资源,准备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如图片、幻灯、课件、相关网址等);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在课前布置收集资料的任务,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收集资料,以备在课堂上学习和交流。
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自己看,自己学,自己试。学生对解决问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初步理解和实践验证,从而形成知识表象和动作技能。“帮助学生成功,创设成功机会”这是教师应该树立的教学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才能使之始终保持稳定、积极的向上情感,从而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逐步树立自尊和自信,以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推动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情感状态及认知活动的改善。
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访谈、查阅书籍、上网等)搜集相关的信息。教师协助将小组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加工,评价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充足性,判断所搜集的信息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建议、主张、方案。
四、收集汇总成果、展示结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将他们的作品公开或放在网上。让学生对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同时会总结研究成果,与别人资源共享。
展示的结果可以包括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推论、方案等,也可以鼓励学生简单地阐述自己(或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某个想法是怎样与事实相联系的。可能有些学生或者小组在汇报时,依然没有成形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汇报目前的进展以及困惑,让所有的同学帮助出谋划策。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在资源、方法、过程、成果等方面相互支持和共享。建议学生使用多种方式表现成果,例如,可以是电子文档、多媒体、动画、表格、网页、程序设计等,也可以写成简单的书面报告,如调查报告、解决方案报告等。
五、总结评价与反思
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功过得失。通过及时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操作中的不足、失误和漏洞,学习他人独特的长处和优点,侧面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结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些环节,以配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征以及课程安排等。由于这种方法自身的特点,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受教学内容和课时的限制,可能无法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建议在其他教学活动中渗透此方法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沈澄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江苏电化教育》2003-10-17
2、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
3、张建伟 基于问题式学习【J】_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4、杨威、史春秀主编 《信息技术教学导论》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推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