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策工具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5期   作者:黄惠 媛燕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在我国就目前趋势而言
        黄  惠   和媛燕
        云南艺术学院   昆明  650500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在我国就目前趋势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拥有了“问题意识”而尚未备“学科意识”。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研究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一研究领域,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从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检索,研究时以文献原文为主,数据统计为辅,对样本研究文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分析,分析基于政策工具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的总体研究概况、研究主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思考,对深化基于政策工具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发挥着值得借鉴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政策工具;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在中国知网以主题或篇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or“政策工具”,能搜出较多文献;但是,如果以上述关键词作为同时检索项,仅能搜出几篇相关期刊论文,若将研究地域限制在“云南”范围,以基于政策工具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几乎找不到相关文献。可见近年来关于“基于政策工具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文献数量有限,该研究论域是值得关注的学术增长点。由于直接文献偏少,本研究在讨论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将就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征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征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不同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阐释各自有其精辟与独到之处,当然也有达成共识之处。譬如:学者宋俊华(2006)在研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诊释与重构;学者韩基灿(2007)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学者张世均(2007)指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项目多、品位高、保护政策方式独特等特点。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面研究。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不同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阐释各自有其精辟与独到之处,当然也有达成共识之处。譬如:学者李晓东(2004)提出了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学者周耀林(2012)在分析我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的思路与原则;学者苑利(2013)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规律出发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分法”基本上可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系统混乱且互不兼容的问题。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不同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阐释各自有其精辟与独到之处,当然也有达成共识之处。譬如:学者别金花(2008)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理论;学者刘红萍( 2009)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结合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评价程序;学者李华成(2011)指出未来应当合理确定传承人认定的数量和标准、加大对传承人扶持的广度和力度以及废止传承人资格取消制度。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不同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阐释各自有其精辟与独到之处,当然也有达成共识之处。譬如:学者王洁(2004)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研究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学者何山(2011)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宗旨、这是指导一切开发行为与活动的根本前提,作为保护手段的开发也并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
        五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的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的,研究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两方面展开。

围绕少数民族聚居地展开研究的主要有学者赵晟(2021)对云南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学者杨红红(2020)对云南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许宁(2019)对玉溪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尹媛(2019)对大理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歌”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徐俊六(2019)对昆明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吴兴帜(2018)对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付元凤(2017)对大理剑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张波.张勇(2017)对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王龙生.徐艺(2013)对镇雄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公戏”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农布七林.阿新(2013)对迪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王瑞龙.李静怡(2012)对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而围绕少数民族展开研究的主要有学者尹昭滢.余晶.孙青(2021)围绕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舞”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李星瑶(2021)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制陶”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唐波.杨天雨.孙青(2020)围绕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阿乌颇传统兵器舞”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杨红红(2020)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苑文华(2019)围绕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潘彦君(2018)围绕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烟盒舞”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陆林锋(2013)围绕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歌”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朱江(2013)围绕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周灿(2011)围绕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黄彩文(2011)围绕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王伟.曲艳玲(2011)围绕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学者苏燕(2009)围绕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
        二、关于政策工具的研究
        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于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围绕属性、分类、选择、评估、应用等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政策工具属性研究。研究学者包括罗斯(1969)、胡德(1983)、德·布鲁金与M.霍芬(2007)、林格林(2007)、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2007)、萨拉蒙(2016)。二是政策工具的分类。研究者包括迈克尔·豪利特、胡德、萨拉蒙、王满船(2004)、陈振明(2003)等。三是政策工具选择研究。研究的路径从狭窄单一路径进入到修正主义途径、制度主义途径、过程途径、构造途径、政策网络途径和萨拉蒙的分析框架等更广阔的视野。四是政策工具评估研究。如何建立一系列对政策工具共同的评价标准是政策工具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五是政策工具的应用研究。政策工具的应用研究是国内外政策工具研究的起点与旨归。政策工具理论强大的解释力和广泛的应用性使得它在环境、财政金融、教育、农业、外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基于政策工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于政策工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研究主要围绕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与作用、基于法律政策工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基于社会性政策工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等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与作用。如柏桂喜(2012)认为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主导”机制的重要体现。应加快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进程,完善政策体系,推进政策进一步细化,提高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强化可操作性;完善跟踪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完善资金保障政策。
        二是基于法律政策工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如刘红婴(2014)专门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框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组织机构与法定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关联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教育等;杨长海(2015)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失灵,法经济学思路是通过界定产权、制定法律加以解决。由于现代知识产权不能对“表达”形式下面的信息或思想提供保护以及可能导致传统知识与资源严重商业化等制度缺陷性,决定了这种法律工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缺陷,因而需要其他私法工具。
        四、研究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在我国就目前趋势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拥有了“问题意识”而尚未备“学科意识”。而增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意识,一条可取的路径就是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可究和应用研究。采用政策研究视角则是这种思路的初步尝试,有利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和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建设。从现有研究文献内容来看,国内外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但是研究选取的理论视角几乎大同小异,从政策工具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够丰富,大多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以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对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阐释以及政策分析的成果寥寥无几。现有研究还存在不足:从研究的内容看,大多只单个的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工工具,缺乏系统的、完整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缺乏对经验事实的深入剖析与理论方面的提炼,实践探索则更少。未来的研究趋向为:一是加强实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不应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范畴,围绕政策和理论进行纯粹的学术探讨,而应加强实证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术成果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将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学科融合综合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是一个综合的课题,涉及到旅游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多个学科,所以需要综合集成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马治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律措施[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92-197.
[2]牟延林,吴安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主导与政府责任[J].现代法学,2008,(01):179-186.
作者简介:黄惠(1984—),女,云南普洱人。云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云南艺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新时代艺术类高校党支部组织力提升与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KYJJ01。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资助《云南艺术学院思政课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KYJJ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