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安
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红色资源是我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需要永远铭记和传承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要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把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当中去,这是提升思科教学效果,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的举措。我国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要依托地域性优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和精神价值,探索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要推动红色资源进高校、进课堂、进头脑,创新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加强对教师队伍培训,多管齐下,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守护好、建设好红色江山。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政课、高校、红色文化
一、重视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留下了无数的革命斗争纪念物、遗址遗迹,这些承载着光辉革命精神的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了社会主义革命、探索、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密码。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将奋斗的足迹、必胜的信念、不屈的精神深深烙印在神州大地,留下了无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红色资源,此外,还有很多革命先烈感人事迹、遗留物品等共同成为历史长河中挥之不去的时间坐标,成为见证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座座丰碑。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了崇高的思想道德和革命道德情操,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活的素材。2019年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政课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要充分探索新时代条件下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红色文化资源正是开展思政课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形式丰富,既有物质层面的文物、革命遗迹、革命遗址,也有精神层面的革命精神、红色传统、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如何充分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价值,在思政课教学中换发新的活力是当前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6/26/c_1127601143.htm,2021.6.26访问。]红色文化资源承载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通过学习,自觉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东莞市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加强对这些红色资源的研究,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东莞市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鸦片战争敲开近代史的大门,虎门销烟就发生在这里。在中国近代史上,东莞留下了特殊的一笔。此外,东莞市紧邻深圳、香港,也直接见证了香港的百年风云历史和改革开放以后深圳的崛起。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东莞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探索进程中一直没有缺席。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炮台、海战博物馆、东江纵队纪念馆,大岭山抗日战争遗址等。这些历史遗址都在诉说着东莞在近代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丰富的红色资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足够的实践基地和案例。除此之外,东莞紧邻广州,也是近代又一红色圣地,见证了中共三大召开和国共合作共同推动大革命的历史。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都是思政课重要的内容来源,要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掘其时代价值,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水平。
二、红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红色资源应该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课堂是思政课发挥教育功能的场所之一,地域性的红色资源也不应该缺席。思政课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都是以教育部门编撰的统一教材为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各地高校以此为基础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针对此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存在一定距离,教材语言生硬、抽象,教学模式单一等,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契机,探索新条件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形式是可行之举。具体到教学内容方面,在教材内容之外,可以将本地具有重要历史影响和革命精神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带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能够将这些红色资源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红色资源是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红色精神资源的物质载体,要充分发掘重要价值,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历史永远铭记。同时,这些红色资源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诉说着中国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史。将这些红色资源与各地高校思政课建设有机结合,为培育时代新人、传承红色精神发挥重要作用。
地域性红色资源为思政课提供社会实践支撑。思政课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场所也不能局限于校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课程教学向更加丰富立体的方式转变。“红色资源中包含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事物、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等,既可运用于育人工作,利用革命英雄的事迹现身说法,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又可通过实地参观红色遗址、旧址、博物馆等地,开展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 张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0年第44卷,第60页。]各地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有关内容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完全可以作为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和培育革命精神的教育场所,成为以学校之外的又一个课堂。这些红色资源可以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某种“存在的环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自我牺牲、自我奉献,这些高尚人格和英雄事迹拥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不仅能够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情感认同,还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担当奉献的斗志。”[ 陈树文、蒋永发,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第86页。]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壮举可以潜移默化的浸润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受到坚定理想信念所焕发出精神力量的强大。红色的历史文物也能让学生了解从事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过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红色资源承载着一批批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前赴后继,英勇顽强、艰苦奋斗、报效国家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寄托了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处的辛劳和努力,将激励一辈又一辈后来人继续奋斗。
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可以依托地域性红色资源提供具体、丰富、生动的理论诠释力和精神影响力。高校思政课学科体系中,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实际上是理论内容占据整体教学内容大部分。相比其他公共课,这些课程理论一般较为抽象,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难以获得直观理解。此外,这些理论脱胎于具体的历史过程,大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想法,对理论的理解可能也是发生各种偏差。如何原原本的将理论及其蕴含的道理讲授给学生,如何确保理论在今天的高校思政课换发鲜活的生命力,如何保证学生能够被理论所说服和影响是思政课需要直面的挑战。“高校可以利用双休日、假期组织大学生到这些遗迹或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大学生们通过实地观察,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感受历史的厚重。”[ 刘晓伟,,苏煜彤,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延安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第121页。
]依托各类红色资源特别地域性红色文化遗产或者红色精神,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以生动具体的史实和人物,以丰富、真实的历史文物和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历史证明,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增强理论说服力和信服力。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集体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深入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国在战争中的人数伤亡对比,武器装备对比,军事准备对比才能更加充分认识到当时的中国与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背后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物质领域的差距,更是思想理论、文化层面的差距。在巨大而直观的差距对比面前,大学生才能更加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背后隐含的屈辱历史,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更好的被激发。
不同地区的红色资源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能为思政课教育服务、红色资源的是历史的印迹,承载了各种不同的历史,向后世诉说着发生的故事。讲好思政课,就是要把那段段辉煌的历史告诉后人,把那些为国家、民族牺牲奉献英雄事迹代代流传,将革命奋斗精神和理想信念不断传承。红色资源既是前人奋斗足迹的证明和记录,也是对后人的鞭策和督促,提醒后来人时刻铭记这段历史,以崇高的使命感继承前人的遗志。红色资源就承载着历史,除了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之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思政课教育中,引入红色资源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服务当前思政课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各地应该以地域红色资源为素材,探索将本地红色资源有机的融入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其价值。
三、推动红色资源多维融入思政课教学
红色资源是思政课教育必须的素材,也是进行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依托。各地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红色资源落地生根,焕发生机。同时,对于本地区的红色资源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红色资源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局革命奋斗历史的见证,也蕴含了在各种困难面前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各种红色精神,这种红色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密码。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思政课理论影响力和感染力,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推动红色资源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在数十年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要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拓展到思政课体系中,他们能够补充完善近现代史纲要课相关历史史实,也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同时也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从思想和理论上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系列问题。“高校应打造内容体系融合、生动形象直观、功能多维集成的红色资源中心,建好思想教育平台、信息媒体平台、师资力量平台、创新创业平台。”[ 马利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路径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7期,第33页。]在教学实践中,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将地域性红色资源充分吸收到课堂教学中。以东莞市为例,东江纵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革命队伍,再艰苦的环境中一直坚持奋斗,迎来了革命的胜利。东江纵队代表了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革命战争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历史,相关英雄事迹、英雄人物、革命功绩不胜枚举。可以充分挖掘东江纵队相关历史,将这些内容带进课堂,通过专题学习、实践参观学习、寻访老党员老红军战士代表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对红色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考虑开设选修课,通过详实、丰富的史料专门讲授这段辉煌的历史。这对于推动红色资源走进高校,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都具有积极意义。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借助科技进步,让更多红色资源以更加鲜活,更加崭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传统的讲授方法进行理论讲解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同时由于教材的编撰特点,抽象的理论多,鲜活的故事少,严谨的叙述多,生动的说明少,刻板的要求多,灵活的互动少。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是日益进步发展,日益繁荣的现代社会,很难想象数十年前的社会形态,他们伴随着音乐、游戏、互联网一起长大,更加熟悉互联网时代的一切,当然也更容易接受那些互联网化东西。要想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应该尝试探索借助互联网技术,将红色资源搬到网络上,能够更加便利的提供给大学生。“要推动红色文化在网络场域中的话语转型,优化网络红色文化产品供给,整合图像、声音等超文本话语符号,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创作更多蕴含红色基因的网络作品。”[ 邓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第19期,第28页。]例如,开发各类红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短视频、微课,开发各种历史知识APP,委托相关部门,机构或者商业公司开发红色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和兴趣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记住革命历史。此外,还可以采购虚拟技术设备(VR),借助虚拟技术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革命战争中的枪林弹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进步。当代大学生对历史过程的缺位是造成他们对历史相对冷漠的客观因素,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将大学生带回历史,创造一种“存在境遇”,只有经历这段历史,才能对历史产生敬畏和崇敬,才能从精神和心理上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感受。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集中学习培训和观摩活动,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增强理论说服力和可信力。思政课建设最终是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这方面,尤其要重视思政课教师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遵循课程教学理论大纲的基础上妥善使用能够实现情景化教学的各类资源,充分鼓励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万信,乔湘平,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5期,第105页。]红色历史就在那里,如何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最考验教师的授课能力。“只有教师自己首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本质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相应的把握,才能真正挖掘出红色文化资源所内含的教育功能,才能有的放矢地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 朱清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若干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117页]老师对红色历史理解的深刻,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悉,对红色精神有深刻把握,这些能否转化为课堂技能甚至课堂优势,很大程度上影响听课学生的态度和思想状况。讲理论离不开历史史实的铺垫,离不开红色资源的佐证和支撑,最重要的是老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巧妙地课程设计,入情入理的讲解,让大学生能够从心里听进去,想清楚,搞明白。这是对教师很高的要求。各地高校应组织各种教师讲课大赛,教师集中培训,教师授课观摩比赛等活动,提供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让更多老师能够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特点,提升教学经验,增加教学经验。只有老师先清楚明白,才有可能给学生讲清楚明白。各地也可以组织思政课相关教师集中学习、参观访问本地有代表性红色景点、纪念馆、革命遗址,或者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本地红色资源和红色历史教材、历史资料等,作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参考资料。
红色教育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来源,在注重融入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在形式上要实现不缺席,教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各个环节中都有所体现,在内容上要做到表述上要准确、细节上要生动、感情上要真实,理论上要明晰。红色资源是革命年代和社会建设时期留下的生动历史记录,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将这段历史传递下去。思政课在传承历史方面责无旁贷,教师、学生、高校、社会、政府共同努力,将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共同传递给下一代,让社会主义事业换发蓬勃生机。
杨云安(1987.7— )东莞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分裂主义、国家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文是2020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广东省高校思政课红色基因融入-生成机制研究》(2020BK083)和东莞理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课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90205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