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以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科普研学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6月   作者:肖弘哲 谢金香 龙静
[导读] 研学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开发存在意识模糊,原则不明和内容贫乏等问题,本文通过设计研究法和教育实验法,讨论了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专题教育与通识教育、知识科普与课程思政、个体传播与集体学习四个重要关系及课程设计原则,并提出对应策略和建议。

湖南省同天工业设计创新中心长沙市工业设计协会  肖弘哲  谢金香  龙静  410000

摘要:研学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开发存在意识模糊,原则不明和内容贫乏等问题,本文通过设计研究法和教育实验法,讨论了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专题教育与通识教育、知识科普与课程思政、个体传播与集体学习四个重要关系及课程设计原则,并提出对应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科普教育 研学实践 课程设计
        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旅游局、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诸多政策,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并明确规定小学、初中课程时长,高中执行课程完成学分,各地也相继评定公布各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研学实践活动也因此成为学校强化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然而与研学基地建设速度、活动开展频度并不协调的是,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则相对滞后,一方面,绝大多数研学实践活动仍处在“重旅游,轻研学”的阶段,研学旅行沦为传统旅游的新名目;另一方面,作为承接研学活动的主体,很大一部分研学实践基地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也常常因为对研学活动特点认识不足、缺乏专业课程设计人员等问题,导致常常出现研学基地课程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项目与研学内容关联度不强、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代同步等现象。
        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理解研学实践活动,把握研学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结合研学基地具体情况和研学对象年龄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已成为推动研学实践健康发展,有效实现科学传播的重要课题。
        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以下简称“长沙设计园”)作为湖南省科普技术普及基地(2019)、长沙市第一批中小学研学旅行创建基地(2017)、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2021),年接待中小学研学团体3-5万人次,在长沙诸多研学实践基地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样课进行问卷调研、现场观察、听课评课、结束反馈等多种方式展开教研、评估、验收,目前已开发较为成熟的研学课程40多种,并在湖南长沙、江西丰城等若干基地进行实验性推广,均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通过理论探究和实践总结,我们认为设计开发优质高效的研学实践课程必须处理好以下四方面关系:
        一、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出于教学目的和效果的考量,课程设计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知识生成与发展,即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上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基于此传统课程设计一般以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为基础,教学偏重理性思维的记忆与输出。具研究表明,中国课堂指向解题的提问约占65%,而指向关怀和教学管理的提问大约占35%,离身认知理论始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1]
        相较之下,研学实践课程无论从教学空间还是还是形式上都有其显著的自身特点。首先,当下研学课程主要分为参观访问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而无论哪种形式,都表现出鲜明的具身学习特性,即在学习活动中,身体成为最主要的学习工具,必须让身体介入,让学生亲身在场体验,并从中有所发明和收获,才能真正实现研学目的和研学效果。
        因此,好的研学实践课程首先应该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身体阅读与记忆能力,开展学习与体验。这也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能再局限于将以往课堂教学形成的经验照搬应用于研学实践,如参观访问场馆过程中,应尽可能改变以往单纯导游讲解、观众倾听的方式,在导览过程中着重设计提问讨论、现场体验、情境再现等环节,使学员通过互动、体验形成身体的感知意义,让学习真实发生,将学习内容变为永久性记忆,并以技能的形式提取与发展。在长沙设计园场馆参观设计博物馆课程中,我们在导览环节参观复合功能设计产品二合一早餐机后,便设计了3-5分钟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举例身边习用的复合功能产品,并当场演示它的应用场景,以加深对该类设计的认识;而在参观完定制设计产品人体工学椅后,则专门设置了体验环节,让学生试坐传统鱼骨椅和专为亚洲人定制的人体工学椅,感受人体工学带来的不同体验,进而加深对产品定制设计观念的认识与理解。
        同样实践教学也应调整以往先讲后做的模式,将前置内容设计为开放式课堂,以问题探究、多媒体应用和教具制作等形式对背景、理论知识进行导入和引申,将具身学习理念融入到整个研学课程设计中。在长沙设计园动手实践课程制作万向小汽车中,我们打破原有课程设计,在导学环节采用万向轮日常应用展示的环节通过解剖实物向学生讲解万向轮原理,采用给不同机车拼搭色彩的互动游戏向学生讲解色彩设计的原理和功能,在完成手工制作后,加入答辩环节,通过小组答辩,陈述设计思路,强化了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师生的正向反馈。
       二、专题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研学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全人教育,它在强调学习一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是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世界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拓宽学习视野,优化知识结构。


而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宏观框架内,则进一步要求研学课程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即在师生在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前,应有目的有计划对一个时期内学生的所有研学实践课程进行规划和梳理,尽量避免不同研学活动之间相同知识内容的不断重复、研学课程与日常个人学习内容的雷同。换言之,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有必要改变以往一套内容大小通用、集体研学和个人旅行通用的模式,针对研学活动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诉求开发不同的课程,突出学习主旨,有效补充课堂学习和自我学习的不足,实现课程的专题化和模块化。
        长沙设计园所有设计博物馆是湖南省首家以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每年接待日常参观10余万人次,陈列涵盖工业时代的演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功能展示、前沿设计产品展示和设计材料展示等内容,具有丰富的陈列内容和文化衍申空间。相对于日常游览参观的关于设计的通识教育,针对研学团体,我们有意识的对原有展线的内在逻辑进行重新梳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发设计了“寻找镇馆之宝”“有趣的产品设计”“设计思维”“改变设计的伟大观念”等研学课程,既使研学任务更加明确突出,提升了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使研学资源得到了更好地管理与利用,使学生常来常新,大大提高了课程的丰富性和师生前来研学的积极性。
        三、知识科普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步入新时代以来,各级学校共同秉持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就是将专业知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营造思政环境,构建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融合、全过程参加的育德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更好地完善自我,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这也进一步要求在研学课程设计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隐性的方式贯穿其中,同时,还应以系统的方式浸润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切实发挥不同层级“课程思政”的有效功能,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2]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也使得大多数研学课程忽视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发生智育与德育联动性不够,价值引领缺位的现象。因此在研学课程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研学教育资源,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运用学生更易接受、感同身受、能够触动和触及思想的一种方式,将与课程资源相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内化育人理念,达到持久的育人效果。如长沙设计园在面向研学团体讲解设计价值时即有意识地加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工业设计投入产出比,分析国际贸易“剪刀差”的成因,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工业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认清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进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课程思政目的。
        四、个体传播与集体学习的关系
        相较于传统文旅,除目的教育性、内容多样性、主体实践性外,活动集体性是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尤其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出于教学计划、出行安全等考量,大多数中小学均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研学活动,每场研学至少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因此,在研学课程开发设计中应充分考量到研学人数和场地空间问题。
        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尽量减少只能进行小批次依次学习的实践活动设计,采用适合集体同时动手参与的课程活动;减少过分强调个性的互动设计,采用适合集体参与、普适性强的课程内;考虑到学生的流动性和纪律性,建议考虑对原有的线性参观学习项目进行微调,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节点进行统一集中学习,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切实体会到自己的参与感,在研学实践中有所收获。其次,在课程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师生配比问题,并尽可能采用学生分组,不同课程轮换交替学习的策略进行课程管理,长沙设计园的研学开展工作在这方面颇有成效,一般情况下均按师生1:25的比例为研学团体配比助教,当学生超过300人时则将学生按班级分为若干小组,组织多门课程同时进行,小组轮流交替上课,取得了良好的研学效果。最后,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在研学人数众多的情况下,部分平时适合小班学习的实践课程有可能会出现因师生配比不足、学生间互动频繁等问题导致安全风险大大提升。因此,在研学课程设计中,应制定精准的教育目标和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就具有安全风险隐患的部分进行优化,同时构建常态化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和应急指南,以小贴士等形式写进研学手册,并布置在教室合适位置。
        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门新的活动类课程,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均有很多方面亟待深入探索和研究,以上仅针对当前研学课程设计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实验,梳理出若干课程开发原则与策略,以对今后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科学有效开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春莉,宁丽曼.不同水平问题的小学课堂提问实证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1(10)
2.郑建松 王秀阁.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构建的逻辑进路[J]. 基础教育研究,2019(21)
作者简介:
肖弘哲,中级编辑,湖南省同天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副院长。研究方向:科学传播、博物馆学。
谢金香,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党总支委员、工业设计联合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园区运营、企业党建、设计教育。
龙静,长沙市工业协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园区运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