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斋的鬼神论和徂徕的古文辞学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6月   作者:王桂梅
[导读] 伊藤仁斋、荻生徂徕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们原都是朱子学追随者,而后又都转向怀疑朱子学,认为其有违孔子与孟子原意,故而倡古学,同是日本江户时代典型的儒学派别古学派的代表人物。

德庆县香山中学  王桂梅

摘要:伊藤仁斋、荻生徂徕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们原都是朱子学追随者,而后又都转向怀疑朱子学,认为其有违孔子与孟子原意,故而倡古学,同是日本江户时代典型的儒学派别古学派的代表人物。同作为古学派学者,可以说他们的治学目的基本相同,都主张不依赖后人的注疏,而应直接读先秦古籍,恢复孔孟圣贤之道,以探求古代儒学之真义。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体系各具特点且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围绕仁斋的鬼神论和徂徕的古文辞学,结合自己所感,探讨分析他们各自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关键词:伊藤仁斋;鬼神论;荻生徂徕;古文辞学
        一、伊藤仁斋的鬼神论
        所谓鬼神,在仁斋看来,凡是通过天地、山川,宗庙、五祀之神,或者其他神灵的力量,给人类制造福祸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鬼神。由此可见,鬼神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给人来制造福祸。而儒家思想同样认为上天也是能够给人来降福祸的神奇存在。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即上天是以善恶作为判断基准,进而选择到底是赐福给人还是降祸于人。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天是是非分明的。而鬼神则不同,它就像是任意降福祸于人一样,与人的善恶无关,缺少一种道德性的是非之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是找到了一种办法来预测鬼神之意,即占卜之术。那么对于这种行为,仁斋抱有的是一种批判态度。在他看来,像卜筮这种根据未来的结果改变自己的行动的行为太具有功利性,他认为无论未来结果如何,从个人道德自律的追求来讲,该做什么还是要做什么,“从义不必用卜筮,从卜筮则不得不舍义”,卜筮和义理是相对的,仁斋主张取义而舍卜筮,舍鬼神。由此可见,比起行为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仁斋更注重行为的动机。那其实这种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若总是太注重结果,我们则难免会被利欲蒙蔽双眼,渐渐忘掉初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以及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能收获到什么比最终的结果要重要得多,更有吸引力得多,我想做人的根本追求本应在于此。
        另一方面,仁斋认为先秦圣王与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也有很大区别。他指出先秦圣王都是通过“同民之好恶”来治理天下,具体来说即好民之所好,信民之所信,以天下之心为心,从未以聪明先于天下也。所以民崇鬼神他们则崇之,民信卜筮他们则信之。这也就是先秦圣王对待鬼神的态度。而孔子则认为若全天下的人都崇信卜筮一味地只去趋利避害,那么社会道义又有何立足之处?良好的社会风气又该如何养成和维持?因此在意识到鬼神、卜筮的危害的基础上,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 怪力乱神指以理性无法加以说明的不可思议的存在和现象。]”,教导人们从义理而远鬼神。而这也是仁斋的鬼神论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同时人民群众又何尝不是历史的产物呢。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思想都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大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从思想家的观点中多多少少也能窥探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像从仁斋的政治与道德二元论中,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当时日本的社会构造。近世日本社会存在严格的“士农工商”这一身份等级序列制。其中,武士是政治世界的主角,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在这四层身份等级之外,还有一种叫做公家的公卿身份。这些人主要是京都宫廷的传统势力,其中很多都是文化人,知识人。虽然他们政治上没有实权,经济上也不富裕,但他们在道德上享有极高的权威,特别受人尊敬。而这一方面政治上的权威与另一方面道德上的权威不正是仁斋的政治与道德二元论在当时社会构造上的完美体现吗?
        总的看来,在鬼神论方面仁斋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同时在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方面,仁斋认为为政者最高尚的品德应该是同民之好恶;而学者最重大的责任应该是专心做学问,继承和弘扬道德教法。



        二、荻生徂徕的古文辞学
        接下来探讨荻生徂徕的古文辞学。前文有提到徂徕和仁斋的是同一学派的代表学者,但不得不说他们的思想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在儒家古典著作中,仁斋推崇的是《论语》和《孟子》,而荻生徂徕则主张以《六经》为据;仁斋排斥卜筮,而徂徕则认为向鬼神问卜是必需的……并且徂徕创立了古文辞学派,主张使用古文辞的方法解读古典,把握古人的原意。而关于这一方法论的诞生与徂徕的个人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
        17世纪,日本社会太平安定,农业,商业发展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江户、大阪、和京都等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在这样一个急剧城市化的时代,徂徕出生在江户。他的父亲本来是五代将军馆林侯纲吉的侍医,但在徂徕十四岁时,他的父亲蒙受谗言,被迫离开江户,一家人都被流放到农村。后来在徂徕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得以平昭雪,于是他们一家人又回到了江户。而当徂徕再次回到久违的江户时,其变化之大让徂徕震惊。更甚的是他发现一直住在江户的人却几乎没有察觉到江户这些年来如此激烈的变化,这一点让他非常诧异。其实也就是在这件事的刺激之下,徂徕得出了一个方法论性质的发现即身处变化中的人看不到变化,反而走出来的人才能以全新的眼光看清变化全体。不久,徂徕就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的学问方法论,即“跳出自己的圈子,做学问”。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虽看似简单,人人都熟,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很难发现自己就处在当局者迷的这样的一个立场,或是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做学问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我们所要学的几乎都是全新的、陌生的东西,而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存在,利用我们原先所知所感的东西可能很难认识和掌握它,那么此时就需要我们冲破原有思维的牢笼,跳出自己的圈子,然后用另一种全新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样一个陌生存在的思维去运用和学习。徂徕就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很恰当地把这一方法论运用到了古典学习上。即对于那些用古文辞写出来的东西,比如儒家经典《六经》等儒家经典,欲要正确理解并深入地掌握其原本意义和精髓,就必须要掌握古文辞,然后用古文辞学解释古典,这样才能最接近古典原意,才具有价值。这也就是徂徕所主张的古文辞学。
        三、结论
        在我看来,徂徕的这种“跳出自己的圈子做学问”的方法论无论何时都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在学术道路上,要想学得深,学得精,跳出自己的圈子,不断地拓展视野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拥有全新的、综合的眼光去深入地看待事物,掌握精髓,不断进步。但是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我们最终还应该再回到自己的圈子,用自己在圈外学到的东西服务于圈内,这样一来,我们努力跳出圈外才会有现实意义不是吗?
        综上所述,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同作为古学派的杰出代表学者,虽都主张复古,在又各自有各自的认知和主张,思想方面各成一系且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仁斋的反对卜筮的行为动机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人生的根本追求应该是什么,从而可以坦然的面对任何结果;而徂徕的古文辞学的方法论更是会让我们在做学问,做事甚至做人方面终身受益。作为后世学习者的我们,我想了解他们的思想内容并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我们跳出圈外学习到其思想精髓后,应该再回到圈内,用学到的东西好好地为只能生活在圈内的自己照明引路。
参考文献
[1]李甦平.《徂徕学专家——平石直昭》[M].日本问题研究,1996年4月
[2]张崑将.《东亚文明研究丛书16 日本德川时代古学派之王道政治论——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中心》[M].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1月
[3]陈晓杰.《伊藤仁斋的“同民之好恶”论》[M].中国哲学史,2016年02期
[4]平石直昭.『日本政治思想史——近世を中心に』[M].東京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2001年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