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2020年7月10-11日暴雨天气过程预报总结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6月   作者:陈杨楠
[导读] 本文主要对四川盆地2020年7月10日到11日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此次过程分天气特点,形成原因,为同类型天气提供预报总结。

资阳市气象局  陈杨楠  641300

摘要:本文主要对四川盆地2020年7月10日到11日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此次过程分天气特点,形成原因,为同类型天气提供预报总结。
关键词:四川盆地;2020年;暴雨天气过程;预报总结
        一、 过程概况
       1 天气实况
        7月10日08时~11日07时,我省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雨主要出现在广元、南充、遂宁、广安、巴中、泸州6市及绵阳、资阳、内江3市东部。全省暴雨421站,大暴雨230站,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广元市苍溪县永宁,为245.5毫米,最大小时雨强在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印和村,为54.1毫米。
        2、过程特点
       此次过程降水较为集中、降水强度大、无明显雷暴天气。强降水分布区域集中:强降雨主要出现在广元、南充、遂宁、广安、巴中、泸州6市及绵阳、资阳、内江3市东部。上述地区普遍出现区域性暴雨,部分地方大暴雨,强降雨时段主要集中在10日白天。降水强度强:部分地方小时雨强达到40~60毫米,其中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印和村10日15时小时雨强为54.1毫米。无明显雷暴天气:此次过程中强降雨区域没有明显的雷暴天气,雷暴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
        二、 成因分析
        2.1 环流背景
        7月10日08时500hPa为两槽两脊型,副高脊线位于17°N,川西高原北侧有一低涡,盆地大部受槽前西南气流控制,7月10日20时副高略有西进北抬,高原低槽加深东移,移动至盆地西北部至盆地东部一带,且槽前西南风风速增强。7日白天在盆地北部至中部一带已出现短时强降水。7月11日08时,副高脊线位于20°N附近,控制华南一带,低槽位置基本维持少动。11日20时,副高稳定少动,低槽移速较慢,主要位于盆地边缘,强度明显减弱,槽后负变温明显,其南北移速不一致,南部较北部快,温江站和宜宾站转为西北风控制,仅在盆地东北部边缘还有降水,降水趋于结束。
        2.2 中低层影响系统——低涡和西南气流
        10日08时700百帕盆地西南部有一低涡生成,逐渐发展向东北方向移动,甘肃、陕西到我省北部有一显著负变温区,最大值为榆中站-5.7℃。盆地大部受低涡前部东南气流影响。850百帕低涡位于盆地中部与重庆交界处,低涡北侧有弱的暖式切边,700hPa低涡位置落后于850hPa,为后倾槽;
        10日20时700百帕低涡加强并往东北方向移动至盆地西北部,低涡前侧西南风风速增强达12m/s,低涡南侧切边从盆地北部延生至攀西地区北部,西昌站东南风风速增大达12m/s。850百帕低涡位置稳定,北侧暖式切边显著增强,东南风风速达到16m/s,水汽通道畅通,持续输送暖湿气流,盆地北部负变温区增强,中心值为武都-10.8℃,并南压至宜宾,此时降水主要集中在南充、广安一带。
        11日08时700百帕低涡略有东移,前侧西南风风速有所减弱,温江站转为正北风,盆地大部24小时转为正变温。850百帕低涡位置略有北抬,西南风风速减弱,后部北风增强,切边位于重庆中部,切断了盆地北部大部的水汽输送。
        11日20时700hPa低涡向东北方向移出我省,850hPa北风侵入,此次暴雨过程结束。
        通过以上分析,在这次过程中低层低涡移动速度较慢,低涡前部南风急流强盛,源源不断的向盆地输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原因,并且低层的低涡切变也是这次降雨过程的主要动力系统。
       (a:10日08时700hPa;b:10日08时850hPa;c:10日20时700hPa;d:10日20时850hPa;e:11日08时700hPa;f:11日08时850hPa;g:11日20时700hPa;h:11日20时850hPa;)
        2.3 水汽和动力条件
        形成暴雨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够多的水分,当靠本地已有的水分时不可能形成暴雨的,还需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才能形成暴雨。本次过程的水汽输送主要是低涡前部东南气流将暖湿空气向四川盆地输送,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并且形成急流,使得暴雨区的低空形成高湿区,从而建立和维持了暴雨区低空的不稳定层结。从比湿场也可看到在整个暴雨持续过程中,暴雨区的比湿都维持在15-17g/kg以上,达到了暴雨量级的需求。
        有了水汽源源不断的向盆地输送这还不够,还需要水汽在盆地辐合,这样才能在盆地产生暴雨。 从700百帕散度图上也可看到,10日08时在盆地北部维持一负散度中心,凉山州也有一较强的负散度中心,11日20时盆地东北部的负散度中心位置南移,凉山州中部的负散度中心北抬,与10日白天到夜间降水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及凉山州北部是吻合的,到了11日08时以后700百帕以下盆地大部转为正散度,强降雨趋于结束。
        2.4 热力条件

       

       

         表1  7月10日08时—11日08时的指数演变(达州站)
        A指数是一个综合考虑大气静力稳定度与整层水汽饱和程度的物理量。A值越大,表明大气越不稳定或对流层中下层饱和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产生降水。从表1中看到,在10日08时到11日08时,随着南风的加强,A指数明显增大,说明大气越不稳定或对流层中下层饱和程度变大。K指数可以反映大气的层结稳定情况,K指数越大,层结越不稳定,在这次过程中K指数都维持在35以上,说明低涡的维持,使得盆地北部低空对流不稳定层结维持,进而有利于降雨产生并加强。在此次过程中10日08时达州站的SI指数都为-1.31,说明发生强烈对流的可能性很大,随着强降水的进行,SI指数迅速减小。
        三、卫星与雷达监测
        3.1 卫星监测
        10日08时高原低槽云系位于川西高原东北部,盆地有零散小对流云团,盆地中部个别地区有短时强降水,09时星云图显示川西高原的对流云团逐渐向东移,10时广元、绵阳有对流云团发展,广元境内最大小时雨强42.2毫米,12时对流云团移动至巴中、南充,广元的散状云团发展成片,强降水范围增大。14时云团持续东移加强,移动速度较快,整个盆地北部云团发展旺盛,云顶亮温中心为-61℃,此时降水强度大,降水区域与云团对应较好。14-16时云团移动速度减慢,基本维持,川西高原中部有新的对流云系形成并发展东移,20时强对流云团移出盆地。
        3.2 雷达监测
        从10日10时的达州雷达1.5仰角的基本反射率图上可以看到,此时达州市内有分散的点状强回波形成发展,12时发展连接成片,14时回波强度最大,降水范围增大,与苍溪出现最强小时雨强的时段对应较好,从剖面图上可以看到降水回波的质心较低,中心强度在45dbz左右,回波顶高11KM,本次过程以强降水为主,只出现了较为分散的雷暴天气。15时降水回波范围增大,17时大部地方成稳定性降水回波,20时回波减弱分散。
参考文献
[1] 邓兵奎.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溃变分析及数值预报检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007):4312-4314.
[2] 毛溢彬, 毛文书, 张  媛,等. 2018年7月9日~11日四川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 自然科学, 2020, 8(4):26.
作者简介:陈杨楠(1992.1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天气预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