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河道治水理念及治理效益探讨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4期2月下   作者:常猛
[导读] 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随着治水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生态河道建设步伐的加快,河道生态环境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人水关系和谐相融、结构材料逐渐环保、河道挡墙不断变矮,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治理与恢复河道的生态性。

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管理委员会 常猛    山东齐河 251100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随着治水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生态河道建设步伐的加快,河道生态环境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人水关系和谐相融、结构材料逐渐环保、河道挡墙不断变矮,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治理与恢复河道的生态性。为了将河道管理范围的绿化带归还本应属于自然河道的滩地,现引入“湿地河道”设计理念建成原河流生物“繁殖、生长、栖息”的环境,通过综合治理自然河道的生态性实现提高城市河道“中蓄”的目标,逐步形成河流与人的良好关系,为河道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城市防洪排涝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维护生态水利治理成果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湿地河道;治水理念;治理效益探讨
        引言
        现引入“湿地河道”的设计理念,归还本该属于自然河道的河滩(河道管理范围的绿化带),成为河流原有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环境,对自然河道的生态性综合治理,同时达到提高城市河道“中蓄”的目的,以构筑人与河流的良好关系,并为城市的防洪排涝需求和河道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夯下坚实的生态水利基础,也是维护“五水共治”成果的水利有效保障措施。
        1湿地河道设计
        1.1设计原则
        “湿地河道”整治工程应遵循满足行洪排水要求与维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滞洪蓄洪与生态治理结合、防洪排水与改善环境相结合的原则,以安全、岸绿、宜人、水清为目标,从滨水地带开发、生态护岸、污水治理、景观绿化、蓄水排水、防洪安全等方面治理,主要包括闸站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景观绿化工程、水质改善工程、地下管线改移、道路工程、雨污水口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河道环境整治等工程。工程减量、因地制宜和师法自然为设计生态湿地河道的总体原则,具体如下:(1)功能定位原则,河流的基本功能包括行洪、排涝和蓄水,结合河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的选择断面形式;(2)自然型原则,河道治理应考虑生态景观有关知识,维持河流自然形态发挥其自修复、自净功能;(3)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保证水流循环提升河道水容量与水面率,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各子系统的全方位协调发展;(4)扩大过渡带原则,水陆过渡区为河道整治的主要对象,祛除人工雕砌的痕迹以及加大水域、陆域的接触,维持水系统良性循环;(5)合理配置植物原则,为营造新的湿地生态系统建立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尽量向陆域延伸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
        1.2设计理念
        坚持“标、本”兼治的治水理念为综合整治生态河道的根本要求,以正常蓄水位以下10~30cm之间降低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绿化带,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河道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和维持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平衡,祛除人工雕砌的痕迹让陆域与水域浑然融为一体,尽量增强河流的蓄洪能力;同时,为保证河道岸坡的稳定性及河道断面的过水需求采取传统的桩基+挡墙工程措施,并实施水生植物措施美化、提升和改造河道,按照此设计理念完成“湿地河道”的整治。
        2湿地河道治理对城市的生态防洪排涝的效益分析
        2.1对提高城市生态的效益分析
        随着“五水共治”的大力推进,对岸上的污水进行了截污纳管和河道的清淤疏浚,并通过“活水畅流”项目的跟进,的河道水质有了大幅提升。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使“五水共治”的成果突显,而我们从水利的角度出发,就是需要长期维护其来之不易的成果。


“湿地河道”全新治水理念的引入,在是对现有河道整治观念的改进,通过绿化带种植水生植物,能有效的还原河流的自然生态,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河道水生植物的自净能力,同时营造出全新的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让河流恢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湿地”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大力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区域,而我们引入湿地河道的治水理念,是对湿地的再生和发扬。是一个水系非常发达的沿海发达城市,素有“东方的威尼斯”之称。随着“湿地河道”的大力推行,或将成为一个有着“绿肺”之称的“生态湿地城市”。
        2.2提高河道“中蓄”对城市防洪排涝的效益分析
        目前,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进程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对城市建设工作的要求,加快完善路网建设、改善交通问题,扩展城区规模、优化空间格局,提高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等,切实助力“美丽城市”建设,为今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故城市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其防洪排涝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洪灾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影响、保障城市居民生活正常进行是十分必要的。现状城市的规划治水思路采用的是“上蓄、中疏、下排”的治水总指导思想,城市的“上蓄”水库工程基本已建完。城市的“下排”水闸工程也已基本规划建设完成,要增加城市的排涝能力只有通过建设排涝泵站强排,而排涝泵站具有工程投资大排涝效益差的特点。城市的“中疏”河道工程作为承担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洪排涝趋势应被重新审视。“湿地河道”的治水理念是降低了河道两岸绿化带的高程,使该区域的地面高程位于正常蓄水位以下,实现了提高城市河道的“中蓄”洪水库容。现以一条宽30m两岸绿化带宽15m的河道为例,采用“湿地河道”的整治,其有效防洪效果相当于60m宽的河道防洪效果。因为城市河道的有效防洪库容是正常蓄水位以上的库容。在现代城市用地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要新开挖一条河道的难度很大,而采用“湿地河道”治水理念只对本该属于河道管理范围(两侧绿化带用地范围)土地进行重新审视和利用,可实现小河道的规模大河道的防洪效益。
        2.3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缺水、地下水超采以及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问题得到了全面的重视。因此,要加强雨水有效收集和利用的研究,进而更好地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为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建设提供保障。要有效缓解当前水资源紧张趋势,降低湿地供水的负担,使得湿地景观公园在建设中形成良好的雨水收集以及再利用系统,为河道湿地生态景观设计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坚实保障。首先,雨水的收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针对该地区湿地公园场地以及湿地公园的北部待用地。前者本身就有30hm2的水面积;后者包括了规划北部文化娱乐和居住用地,其汇水面积在15hm2左右。其次,雨水的利用。在场地内原生湿地以及外围人工湿地中,会利用湿地公园场地中本身所收集的雨水。而湿地公园的北部地区,其收集的雨水可以直接运用在人工湿地中,在实际收集中所收集的雨水经过管网汇聚到地下,或是环绕在湿地公园外围地下环形的管道蓄水装置当中;其中外围环形管道会以支管、人工生物过滤池间连接的形式,在人工生物过滤池间进行联通,使雨水从场地外侧流向场地内。如果雨水量过大,两部分雨水收集区会根据地势从人工湿地流向其内部的原生湿地区域,由此满足雨水有效利用的要求。
        结语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镇化的加快,使得高楼大厦和不透水道路替代了原有可承担蓄洪的低地,蓄洪低地的逐步侵占将导致越来越严峻的城市防洪排涝形式。在有限的河道资源和城市用地的情况下,为最大程度的发挥河道防洪排涝效益需要减少河道管理范围,尽量让水生植物净化河水、形成滩地及加大河道蓄洪容积,维护来之不易的生态河道治理成果。降低河道两侧绿地的高程使得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空间被缩短,同时提出更高的河道绿地管护要求,因此可以考虑抬高局部绿地以供人们聚集游玩,不断优化设计河道整治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强,周昀,周详志,等.生态护岸技术在恩阳城区防洪工程的应用[J].北京: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08):68-71.
[2]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中国湿地保护.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