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5期3月上   作者:李长春 陈隆
[导读] 宝应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江淮地区洪涝分治后,由历史上的江淮行洪通道转变为区域内的滞涝内湖。上世纪后期,大面积围湖造田、围网养殖,宝应湖被侵占,面积萎缩,功能退化严重。

宝应县庆丰灌区管理所   李长春   陈隆   江苏宝应   225800

摘要:宝应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江淮地区洪涝分治后,由历史上的江淮行洪通道转变为区域内的滞涝内湖。上世纪后期,大面积围湖造田、围网养殖,宝应湖被侵占,面积萎缩,功能退化严重。本文结合宝应湖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重点解决水环境、水生态两方面关键制约因素的角度出发,提出入湖河道水环境治理、退圩还湖、生态岸滩修复、滨岸带生态修复共4项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工程措施,以期为类似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退圩还湖、宝应湖
        1引言
        河湖是水资源的主要载体,具有输水、调蓄洪水、供水、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加强河湖保护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总书记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致使不少湖泊生态系统衰退和水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3],因此,急需开展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宝应湖水生态环境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提出宝应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工程措施。
        2宝应湖存在问题
        2.1空间被挤占现象严重,影响湖泊功能发挥
        由于历史原因,宝应湖存在圈圩(围)养殖、围垦种植等不合理的挤占湖泊水域岸线空间的现象。经统计,宝应湖保护范围内现有圩区面积8.910 km2,以养殖为主,主要养殖品种为淡水鱼、虾、蟹。其中养殖面积约为4.680 km2,种植面积为1.757 km2,另有少量房屋。大面积的侵占湖泊空间造成湖泊面积萎缩,影响湖泊功能的发挥。
        2.2资源无序开发利用,资源利用效能较低
        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粗放无序利用面积太大,致使宝应湖仍存在较多的粗放无序利用项目,资源利用效能仍然较低。随着湖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涉湖项目逐渐增多,已涉及水利、交通、能源、旅游等多个行业,湖泊开发利用程度逐步提高,急需制定湖泊保护规划,指导湖泊生态保护和资源集约化利用。
        2.3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修复压力较大
        宝应湖水质波动较大,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始终不能稳定达标,主要是入湖河道携带的污染物。2018~2020年的宝应湖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宝应湖各水质监测站点综合水质类别多为Ⅲ~劣Ⅴ类,轻度富营养状态。随着入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宝应湖生态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水质优劣程度、营养状态指数等湖泊生态环境指标距离目标值仍有一定差距,仍需结合下一阶段的退圩还湖工程实施湖泊水环境整治和水生态修复。
        3宝应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措施
        3.1水环境治理
        宝应湖沿线无工业排污口,局部存在少量生活排污口,湖泊污染主要来自湖区内渔业养殖、农田种植、住家船以及入湖河道携带的污染物。随着宝应湖退圩还湖工程的实施,生活排污口、渔业养殖、农田种植、住家船等污染将大大降低,因此,宝应湖环境治理的重点是控制入湖河道污染。



        3.1.1入湖河道水质净化
        对中港河、张港河、振兴河、南闸河等污染量大的河道入湖口上溯1km范围内实施水质净化工程,提高河道自净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实施生态河床工程、侧槽分流净化工程、河道滩地植被恢复工程,恢复河床的自净能力;利用生态驳岸修复及污染物消减技术,通过构建尾水渗滤驳岸和驳岸植被恢复等措施,在保证岸坡稳定的同时,恢复驳岸对水体的净化功能;利用表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等河水异位处理技术提高水质。
        3.1.2入湖河道汇水区污染治理
        中港河、张港河应重点控制生活污染,生活污染由住建部门负责整治;环保部门负责监管。振兴河、南闸河等应重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渔业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渔业养殖污染主要由农业、渔业部门负责整治,环保部门负责监管。
        3.1.3入湖河道水质监管
        根据湖泊水质目标,结合湖泊现状,对入湖河道水质进行专项研究,提出宝应湖入湖河道水质要求,同时在中港河、南闸河等污染量较大的入湖河口建设水质监测站点,由环保部门负责监管,确保入湖河道水质达标。
        3.2水生态修复
        3.2.1退圩还湖
        退圩还湖工程是改变湖泊资源粗放无序开发的有效方式,可有效恢复湖泊调蓄能力,改善湖泊水质,修复湖泊水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湖泊和谐共处。宝应湖退圩还湖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退圩8.910平方公里,恢复自由水域面积6.527平方公里,设置排泥场面积2.664平方公里,新建堤防9.38公里。
        3.2.2生态岸滩修复
        利用退圩还湖堆土区多余土方实施聚泥成岛、大面积浅滩区,重建湖滨湿地带,增强湿地净化能力,重建湿地动物良好的栖息地。恢复本土沉水、浮叶植物群落结构,水生植物覆盖面积30-50%,同时清除水花生、水葫芦等外来物种;湖滨带从坡顶到水际线的宽度控制在10-30m范围,湖边浅滩区(0.5m以内)控制在5-40m。
        3.2.3滨岸带生态修复
        粗放的开发利用方式致使宝应湖部分村庄段滨岸带面貌较差,存在水土流失现象,采用村庄环境整治、岸坡绿化景观建设及近岸生态缓冲带建设等措施开展滨岸带生态修复有利改善湖泊沿岸面貌,修复湖泊生态。
        4结语
        入湖河道携带的大量污染物和宝应湖不合理的圈圩、围网养殖等开发利用是影响宝应湖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开展入湖河道水环境整治、退圩还湖并配以生态岸滩修复、滨岸带生态修复等措施,有利于改善宝应湖水质水环境,恢复蓄水空间,促进水生态修复。本文重点分析了宝应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工程措施,实际运行中,还应注重加强湖泊管理,减少人为活动带来新增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舒卫先,水艳,韦翠珍.淮河流域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的实施与存在问题分析[J].治淮,2011(12):33-34.
[2]张炜,孙晨,苏晨,张小岳.湖泊生态环境系统健康评价与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04):15-19+31.
[3]王静.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的滆湖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 江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8.
作者简介:李长春(1963-),男,汉族,助理工程师,大专,从事工作:水利工程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