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刘立磊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6期3月下   作者:刘立磊
[导读]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物厚度与体积持续扩大,因此对基础承载性能提出严格要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土木工程建设中,且技术应用会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效果,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转变思想认知,探索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建设技术。

1301061987022***16  刘立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物厚度与体积持续扩大,因此对基础承载性能提出严格要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土木工程建设中,且技术应用会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效果,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转变思想认知,探索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建设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目前我国国内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这样也就直接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修建高层建筑项目,应当要根据高安全性、高技术性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其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就是最为重要的施工技术之一,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注重对该项技术展开研究,往往也就显得极为重要。进一步分析可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该项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特点。
        1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概述
        大体积混凝土技术,是指混凝土断面尺寸高于1m,防止施工期间出现水化热、温度应力的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可以改善裂缝,能够实现就地浇筑,避免出现水化热、体积变形等问题。只有处理上述问题,才可以减少开裂问题。大体积混凝土的体积大,多应用于高层建筑中。正是由于体积特性,大体积混凝土对于整体性要求非常高,必须确保结构厚实。在施工建设期间,因混凝土平面尺寸大,会增加约束作用产生温度应力。若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将会导致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承受极限,此时,当混凝土拉力不足,也会产生裂缝,降低大体积混凝土质量,还会对工程施工效果造成影响。此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高。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不仅具备整体性要求,对于施工建设的要求也比较高。大体积混凝土必须注重结构,属于建筑工程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尽管涉及到不同方法,但是都是为了满足高层建筑设计要求。我国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规定要求较多,必须匹配地方实际情况。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大,在施工建设中,必须将内外部温度差控制在25℃内,基础强度为C20-C40。?
        2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现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涉及很多环节,很多因素的存在都会对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温度变化、大体积混凝土配比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式,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最终成形和浇筑质量。很多建筑项目在投入使用一阶段之后就容易出现裂缝等病害问题,大部分原因就是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相关的影响因素,在大体积混凝土配置、浇筑以及振捣环节施工出现问题。另外,原材料配置比例不合理、搅拌不均匀、浇筑不均匀等问题也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同时将质量较差的大体积混凝土作为施工材料,容易造成裂缝问题的出现,因此制备质量优良的混凝土也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3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3.1切实把握好配合比设计
        为了能够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科学避免由于水热化现象以及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开裂、变形,那么也就需要确保配合比设计,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合理化的控制化水泥、矿物料的使用量。正式施工工作开展之前,我们要通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来展开测试,比如最大温度差值、最大温差收缩应用测试等。充分的考虑到施工前期的各项条件,选择合理有效的膨胀剂、粉煤灰等配合材料。针对水泥材料的选用,科学寻找水化热相对较低的水泥,从而减少水泥使用量。在其过程中,粗骨料的选择,要求主要为5mm至25mm颗粒径的碎石,含泥量要<1%。


如果粗骨料是较大径的石子,那么此时此刻也就需要考虑到和易性,以及抗压强度等,这样才能更好的降低混凝土因为温度提升,所造成的水化热问题。除此之外,针对于矿渣微粉的选择,施工技术人员还需要考虑到施工的季节以及温度条件,如果夏季施工或者施工现场处于高温环境,使用矿渣微粉可以强化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并且运用干燥收缩、徐变值保持较低的水平。当这些方面的要点,都能够得到较为科学化的解决,以及将有关要点能够落实到实处,那么必定能够从本质上大大提升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
        3.2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是将配置好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在相应的模板当中,从而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凝固为相应的形状,该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在开始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搭建的模板以及钢筋位置进行充分的检查,重点检查钢筋的位置是否安装合理,这样能够防止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后,钢筋位置出现偏差,造成钢筋裸露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外侧。与此同时,在开展浇筑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确定浇筑具体的技术、浇筑高度以及大体积混凝土隔板的相关方案。只有确定了相关的工序,才能够更好地选择相应的振捣工具。在具体开展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结合具体的项目合理设置浇筑时间和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量,从而一次完成浇筑,减少浇筑次数。多次浇筑会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凝固成型不均匀,容易产生裂缝。并且为了减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尽可能地缩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环节,需要保障模板和钢筋位置处在正确的位置,密切注意模板以及钢筋的位置,从而防止钢筋错位或者挡板错位的情况。
        3.3注重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要点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还会出现裂缝问题,裂缝能够分成三个活动期。早期裂缝表现为:混凝土在进入到仓库之后的前三天,混凝土的温度是相对较高的,水化热引发的温度,还会比入模温度高,施工人员还应当根据不同的速度展开降温,大约三十天左右需要降到周围的温度,该期间还会发生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五的混凝土收缩,混凝土结构可能会出现裂缝,此裂缝称之为早期裂缝。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需要及时的采取措施来展开有效的弥补施工,只有这样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最终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才不会出现渗漏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的预防这些裂缝问题,那么也就需要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科学化的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应当将总温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温差经历时间,将混凝土结构分为很多段,每段长度要适当的控制,同时还需要和施工缝隙科学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减少混凝土温度的收缩应力。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技术是,后浇带施工间距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握,要切实的减少其过程的收缩以及温度应力,并且考虑和施工缝展开紧密结合,正常施工建筑情况下,后浇带间距常常是三十厘米,后浇带施工通常在四十天之后,后浇带的宽带则需要设置在七十至一百厘米之间,无论是采取后浇带何种形式,在施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都必须要将其凿完,并且清理干净内部的泥土。由此可见,奠定坚实可靠的前提基础,最终大大提升施工技术的基础质量水平,促进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结语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基础设施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只有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强度、抗裂性能、承载力等指标满足更高的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置、搅拌、浇筑和养护等,优化其内应力变化,有效提高其抗裂和抗拉性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裂缝等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小强,徐文栋.城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与质控方式探[J].科技创新导报,2020,13(28):32–33.
[2]盛久祥.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裂缝控制[J].四川水泥,2019(12):176.
[3]董姗姗.关于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9(4):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