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下室渗水问题的原因与防治 曹晴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12月下   作者:曹晴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业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当前的建筑施工中,地下室渗水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怎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地下室渗漏水,本文作者结合大汉总部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做出了全面阐述。

江苏大汉建设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曹晴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业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当前的建筑施工中,地下室渗水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怎样才能有效的避免地下室渗漏水,本文作者结合大汉总部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做出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地下室渗水 防渗漏 改进措施  防水卷材施工
        地下室渗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渗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切实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同时积极学习,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从设计和施工以及原材料等方面加以重视,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渗漏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一、地下室渗水原因及解决意见
        (一)关于设计环节。
        1、未能留设合理的后浇带、变形缝、施工缝。
        在设计过程中,后浇带、变形缝、施工缝设置的位置不正确,甚至没有留设,也没有采取其它形式的技术改进措施,虽然在实际过程中方便了施工,但是施工完成之后却极容易发生渗漏。
        2、配筋设计不合理。
        因为配筋设计的不合理,局部配置偏少,造成钢筋对混凝土的约束力减少,受温度作用,应力集中,结构发生收缩变形,使混凝土收缩形成裂缝,或者局部钢筋较密集,特别是梁与剪力墙及梁与柱交接位置,混凝土石子粒径较大,局部浇筑不密实,留下渗漏隐患。
        3、设计抗渗等级或者防水材料选择不合理。
        设计的抗渗等级不合理,及选用防水材料不结合实际,都是导致渗漏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关于施工环节。
        1、后浇带及施工缝处理不合理。
        在设计环节中,虽然后浇带及变形缝符合规范要求,但是在实际施工时,容易出现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按照设计要求,应当设有合理的施工缝及后浇带,但施工过程中未按规范操作。比如伸缩后浇带,通常情况下要经过60天才能浇筑,再比如沉降后浇带要等到主楼封顶之后才可以施工,施工周期较长,如果未达到规定时间就进行混凝土浇筑极易留下隐患。二是没有合理的处理施工缝及后浇带。通常情况下,该部位在浇筑混凝土前,基层进行凿毛且必须清理干净垃圾及松动的石子、浮浆,浇筑时再铺一层同配比的水泥砂浆。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因为工人操作不当或操作困难,基层处理不到位就进行混凝土浇筑。则该部位容易出现渗漏现象。三是施工缝处留设的止水带不到位,例如止水钢板,安装位置偏位及朝向有误,焊缝饱满度都是影响渗漏的原因。
        2、混凝土未能及时恰当养护,发生开裂。
        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其加以覆盖和浇水养护;对于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润湿状态;由于养护不及时或者养护的时间不够,导致其内外温差较大,形成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出现渗漏。
        3、振捣施工造成的渗漏隐患。
        在一些特殊部位,如阴阳角、钢筋密集区、预埋管件周边等地方,混凝土没有振捣密实,形成蜂窝、麻面。有下面几方面的操作要点。一是选择专业的振捣手,同时选择配套的振捣棒或平板振动器,二是严格按照技术交底或者方案指导现场施工,如在浇筑时,振捣棒移动间距应小于500mm且不小于300mm,插点距离模板边不大于200mm,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出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度,振动棒的操作应做到“快插慢拔”, 振捣时间一般控制在表面出浮浆且不再下沉为止,一般为15~30s,不漏振,不过振。为使上下层不产生冷缝,上层混凝土振捣实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且振捣器应插人下层混凝土50mm。当不可避免的出现冷缝时,应采用长铁刮子将冷缝上的乳皮刮掉,并在该部位摊铺一层比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个标号的素水泥浆,然后在冷缝交接位置进行振捣,使其充分结合。注意整个振捣作业中,应尽量避免振捣模板及钢筋,不得碰撞各种埋件、铁件、止水带等。并且在20~30min左右进行复振,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为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浇筑混凝土每振捣完一段,应用平板振动器压振一遍,并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用铁抹子拍压,木抹子搓平。
        (三)关于混凝土选用。



        一是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比如应用矿渣水泥。二是增加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水泥水化热总量。三是添加合适的外加剂,像高效减水剂之类,使用水量控制在科学的范围之内,改变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四是对砂、石配比进行合理级配,控制含砂量,让胶凝材料充分包裹骨料,以便加强最终密实度。五是混凝土的强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不能因为强度过高而形成冷缩裂缝。
        (四)关于防水材料选用及施工
        防水层做为地下室防渗漏最后一道工序至关重要 ,一是选择防水效果好的材料。二是在阴阳角、后浇带、施工缝等关键部位增加防水附加层,附加层每边宽度不小于250㎜。三是防水材料基层处理好。四是防水层施工缝也要处理好,搭接宽度不小于100㎜。
        (五)关于施工管理。
        现场分工不明,权责不分,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奖罚体制,存在多头指挥,没人跟踪,相互推诿,或者沟通不及时都是引起质量问题的诱因。
        二、地下室防渗通病改进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地下室造成渗露问题的一些关键因素,如果想要真正地把渗漏问题进行彻底地解决,基本上是不可能,但是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将渗水问题的发生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一)在结构设计上予以改进。
        1、在结构设计上应当预留合理的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
        在实际设计当中,很多人很容易把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概念混淆,虽然功能上有部分相似,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变形缝为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统称。通常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被用作将房屋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从而消除沉降差、温度和收缩应力以及体型复杂对结构带来的危害;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2、配筋数量与位置分布应当更合理。
        在施工设计时,增加分布配筋,提升主体抗裂功能。因为地下室的外墙一般来说都比较厚,而越厚的结构越容易形成裂缝。因此在一些工程当中,应当增加配筋数量。在主筋防护层内加设钢筋网片,防止混凝土发生裂缝。当然,造价相对要高一些。但是从建筑质量的角度来考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怎样在根源上解决渗漏的弊病,现场施工管理也是重点所在。
        1、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认真对待每个细节问题。
        2、每次浇筑混凝土前,组织班组及成员,进行技术交底,做好充分的调度组织工作,保证足够的车辆,安排专人进行交通疏解等,避免因料供应不及时导致混凝土产生冷缝。
        3、施工现场配备专业的混凝土工长,混凝土进场后不定时随机抽查混凝土的塌落度,严禁往混凝土内加水。
        4、强化现场管理,混凝土的浇筑顺序、流向,浇筑高度,振捣,严格按照交底内容实施,浇筑完毕后还要有专人负责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拆模时间要适当延长,保证混凝土成形更为有效。
        三、总结
        通过上面相应的措施,可以大致概括为:加强管理;改进配筋;后浇带、变形缝及施工缝设置合理;混凝土级配优良;混凝土振捣密实;防水材料施工质量;养护工作及时到位等。地下室渗水问题实际在技术上并不难解决,只要我们注意细节管理、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特别是一些细部的处理做法,针对不同建筑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基本上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方面是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之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