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文物保护领域的科学问题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8月下16期   作者:王通琴
[导读] 文物保护是通过各种理化技术,在明晰文物实体材料的理化性能、内部结构、老化病害机理的情况下,利用科学的手段祛除文物病害、保持或恢复文物原状、维护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增强文物稳定性、延长文物寿命的一系列动作。

6204031990101***2x  王通琴

摘要:文物保护是通过各种理化技术,在明晰文物实体材料的理化性能、内部结构、老化病害机理的情况下,利用科学的手段祛除文物病害、保持或恢复文物原状、维护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增强文物稳定性、延长文物寿命的一系列动作。
关键词:文物保护领域;科学问题
        引言
        科学问题是不同文物间共有的原理性问题,是解决技术问题的基础。科学问题的解决,对完善文物保护学科基础理论体系,整体化、全面化保护文物以及传承创新传统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1文物保护领域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其一,科学问题的突破,有利于文物保护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文物保护学科的进步与发展。科学问题的突破,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现有的理论体系,从而改变过去行业内“以解决问题为思路,忽视对本质问题的思考”这一现象,以期极大提升文物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为文物保护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其二,明晰科学问题,有助于技术方法在实践中少走弯路,使得文物在免遭“保护性破坏”之上受到更好的保护。过去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研究技术问题时,通常是先制定一个技术方案,根据技术方案中要求的保护效果去筛选保护材料及实施工艺。然而在研究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或极少涉及原理性研究,这就导致了实际操作中不少珍贵文物遭受“保护性破坏”。因此解决文物保护中的科学问题是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的关键,保护技术只有建立在解答了科学问题的基础上,才是科学、可靠、可推广应用的,且能够具备长期稳定的保护效果。其三,科学问题的阐释,有利于引导文物保护传统工艺和现代文物保护理论体系相融合,推动传统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文物保护传统工艺中科学问题进行阐释和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填补二者间的空白,促进我国文物保护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而且可以推动传统技术继承与发展,使传统技术走向科学化,这无疑是一条双赢的道路。
        2文物保护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2.1文物实体老化脆弱机理研究
        文物实体的老化脆弱机理研究,是对文物的病因,即实体脆弱、老化原因的诊断,只有找准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文物本身就是物质,而文物的物质性决定了文物不可能永久保存在世上,每件文物最终都会走向消亡。首先组成文物的各个材料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文物造成影响,因此一件文物在生产的初期就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极限寿命。研究复杂因素超长期作用下文物实体的病害机理,就应对文物的材料、结构、内部情况,以及保存环境有细致的把握,同时这项工作也为研究文物的病害奠定基础。根据文物实体质点理论,可以将文物抽象地视为由一个个质点组成,由于不同文物实体组成的质点不同,文物的材质也会有所区别,因此可以对文物按质地进行分类,不同质地的文物,其材质理化性能各异。这些区别决定了对文物的研究要实事求是、因“物”制宜。文物的环境是宏观的环境,对文物产生影响的外界因素都为“环境”,文物实体是一个开放体系,随时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发生交换,具体而言影响文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如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温度、湿度、微生物、空气、光线、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物等。文物病害的产生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所以不仅不同的文物病害不同,而且同一文物处于不同环境病害也不同。文物实体的老化脆弱机理研究无疑是三大科学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妥善解决好该问题,对于其他问题的解答具有纲领性作用。



        2.2保护材料与文物实体材料作用机理研究
        保护材料与文物实体材料作用机理研究,即依据文物实体病害的“病因”进一步研究治疗“药物”并“对症下药”的过程。其主要问题包括:为何选取此种特定的保护材料,保护材料与文物实体材料的相容性,新的保护材料、手段、程序是否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原有方法等。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从保护材料自身的理化性质、保护材料与文物实体产生的反应、新保护材料的研发等方面着手。如石质文物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使其极易受到有害气体、温湿度、风沙、降雨、盐的结晶与潮解、冰劈等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从而产生裂隙、酥粉、可溶盐附着等病害。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因为有机硅树脂既有硅氧基又有烷基,利用有机硅处理石质文物表面,其毛细管壁通过有机硅氧烷中的硅醇和石质文物表面的硅醇发生脱水作用,使石质文物表面形成“倒漏斗结构”——大口向内、小口向外,在毛细压力的影响下外部的水不能进入,而内部的水则可以逐步散出。通过理论研究和论证,有机硅树脂的透水性、透气性使石质文物内的水分可以排出,又对外来的水汽有较好的抗水性,同时也具有耐老化性强、黏合性佳、成膜性好,具有可逆性,无色透明等特点,处理之后也几乎没有眩光,不会对文物本身和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机硅树脂可适用于石质文物的表面封护。由此可见,只有对症下药才可以科学地治疗文物的病害,倘若缺乏相关基础问题的研究,则文物可能会遭受难以挽回的二次损坏。
        3传统工艺科学化中的科学问题
        我国文物保护的传统工艺,是一门传承已久的技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传统工艺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强调技术和修复效果,忽视基础理论和科学原理,工艺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概念模糊等问题。如传统书画装裱仅凭匠人的经验,装裱的材料、工具、操作步骤也缺乏科学依据。装裱中浆糊不可或缺,不同季节、地域、装裱师在浆糊的使用上各有不同,浆糊的熟度、浓度、添加明矾量亦没有具体定量,去掉浆糊“火气”的浸泡时间不定,浆糊使用时刷的次数各异。再者,“火气”的科学概念、不同浆糊的具体成分、浆糊熟度和浓度与浆糊成分的关系、不同物质在浆糊中的作用、温度与湿度对于浆糊内部成分的影响、明矾和浆糊反应的原理,这些科学问题并未经阐释。在具体装裱流程中,装裱师仅凭个人经验进行操作,有很大的随意性。而文物保护对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要求,与传统装裱工艺对科学原理的忽视以及装裱流程的不规范形成鲜明矛盾。因此,正视传统文物保护工艺中的科学问题,探究传统文物保护工艺的科学原理,制定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流程,才能推动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文物的传统修复工艺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对于这些传统修复工艺应该继承发展、古为今用,利用科学的手段去解释传统修复工艺的科学性,将科学的思维融入传统文物的修复当中,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脉搏,兼容并蓄、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文物保护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结语
        文物保护领域科学问题是原理性问题,是认识论;技术问题是实践性问题,是方法论;工程问题是综合协调问题,是整体论。其中,科学问题是源问题,所有问题都由其发散展开,技术问题的解决以科学问题的解决为基础,而工程问题则是在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协调文物保护工作中各个矛盾,使其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解决了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的研究才具备了较扎实的基础,因此,科学问题对于文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龚德才.文物保护基础理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9:21―25.
[2]龚德才.文物保护基础理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9:44―46.
[3]王蕙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