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疏导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王倩
[导读] 近些年来,我国各省离婚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单亲子女问题,家庭的破裂会对单亲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王场中心学校(小学部)  王倩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各省离婚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单亲子女问题,家庭的破裂会对单亲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孩子们因感情受到打击,由此产生了心理阴影,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对于单亲小学生而言,因为心智发展不健全,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学校不但要肩负着文化教育重任,还要关爱这个特殊群体,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单亲;小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方法。
        1.单亲家庭小学生类型分析
        1.1自卑型
        此类儿童原本享受健康的家庭关爱,尤其父亲的地位尤为特殊,如:父亲身强力壮,知识面广,或具有某方面的天赋。一直是子女崇拜的偶像,一旦失去“光环”的笼罩,则产生极度的失望。或在世俗人看来,缺乏完整家庭的孩子缺乏教养。当单亲小学生被其他学生提及此问题时,会感到受到社会的冷落。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易表现得沉默寡言,主动回避这个秘密。受此影响,学生有逃避现实的心理,且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1.2孤独型
        当单亲家庭重组后,会与继父/继母产生隔阂,逐渐认为自己被冷落,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必要。长久以往,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慢慢变得孤僻、古怪、暴躁。课上不愿意发言,也不愿意参加公众活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其他人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1.3渺茫型
        父母离异后,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突然失去了美好的家庭,倍感茫然。老人考虑到孩子可怜,很少进行批评教育,让孩子变得更为固执,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关心、关爱、监督,学生会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将精力放到衣着、吃喝、游戏等方面。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暴自弃,偏执等问题。
        1.4独尊型
        缺乏家庭约束,不接受新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的管教,容易养成“老天第一,我第二”的心理。他们会无视家人、师长、同学的存在,不关心集体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一旦有人批评,容易用“我就这样”一类的话去排斥对方。以为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造成虚妄、蔑视等敌对情绪,甚至无法和他人进行沟通。
        1.5逆反型
        对于天资聪慧的小学生而言,一旦成为单亲儿童,就会变得敏感。他们认为身处这种家庭非常“丢人”,害怕受到他人歧视,最终对家庭、亲人产生抵触或厌恶情绪。若有继父或继母约束,则认为对方可以找毛病,进而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针对家人的忠告,不仅漠不关心,甚至还会故意顶嘴、抬杠,有的还会用“非正常”手段进行报复。这种逆反心理还会发展到与同学、老师、社会,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社会。常见表现形式,平常缄默其口、花钱没节制、孤芳自赏、言语激烈、过激行为等。



        2.如何针对单亲家庭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2.1做好跟踪工作,开展积极干预
        (1)家访
        家访是最好的沟通形式,不仅能从学生家长那里获得一手数据,还便于家校合作,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家访过程时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从开始的惶恐、局促,而后变得更自信,认为老师、家人并没有放弃自己。通过深入了解,可以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若将家访形成一种制度和文化,才能拉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距离。
        (2)心理咨询
        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针对师生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针对单亲学生总结规律,查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定向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以开诚布公的讲解离异这一社会性问题,让单亲学生客观地掌握自己的心理特征,变化原因,负面效应。通过主动出击,缩短心理适应期,结合心理保健知识,更好地理解和面对今后的生活。
        2.2整合资源,保障沟通渠道畅通
        (1)家长学校
        就离异家庭而言,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束手无策,虽然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但缺乏相应的教育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会出现过度溺爱,或“恨铁不成钢”两种极端管理方法。有的单亲学生,父亲或母亲均放任自流,由此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可以针对此类学生建立特殊档案,针对家长不定期沟通,并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家长学会如何调整子女的情绪,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通过网络、通信手段,及时和家长保持联系。家长要掌握现代教育理念,让家长和子女同步成长。此外,考虑到此类家庭结构相对复杂,沟通渠道尽量单一化,即:监护人、联系方式的固定性,以此保证教育工作的持续性。
        (2)增加多样性的活动
        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有效渗透心理教育。应采取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尤其是一些传统的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让这些“特殊”的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借助学习小组可以提升单亲学生的学习成绩,并由此增强自信心。要引导学生多阅读自然、人文方面的书籍,通过自主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阅读中,学会客观地审视各种事物,客观地分析文学作品,逐步摆脱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3)增加品德与美育教育
        开展学校教育时,还要增加德育教育的力度,让他们养成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各种恶劣环境的能力。开展品德教育,要尽量淡化悲情“素材”,引入各种积极的“素材”。同时增加各种文娱活动,让他们遨游在美学教育当中,在歌声中陶醉自己,在挥毫泼墨中抒发自己的情绪,在美的熏陶下重新塑造自己的性格。
        结论:
        总之,单亲小学生脆弱且敏感,加之心智不成熟,极易走“偏路”、“错路”。开展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针对单亲家庭,要想尽一切办法,动员一切资源。“铲平”单亲学生成长路上的障碍,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茁壮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