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分析 黄敏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黄敏
[导读]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有108首古诗,小学语文教师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如何让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古诗,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小学校  黄敏

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有108首古诗,小学语文教师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如何让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古诗,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分析
        1.《中国诗词大会》出现的时代背景
        自从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登陆中央电视台以来,激发了众多古诗词爱好者的兴趣。我们开始探索古诗词之美,并借助学习机会传承经典文化。无论垂髫儿童还是耄耋老人,都因为古诗词而纷至沓来。这其中,固然有弘扬中华文化的主旋律,更因为古诗词自身的“美”让每个华夏儿女流连忘返。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吹响了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号角”,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体现。
        2.古诗的渊源简述
        诗歌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说它是艺术作品,是因为古代的诗歌与歌舞是同步出现的,旨在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古诗划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种格式。古体诗(或“古风”)最早出现于唐朝,其形式相对自由,缺乏缜密的写作手法和韵律。句与句之间没有字数区别,局数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唐以后的诗歌更接近于近体诗,无论是格律、局数、字数,均有明显限制,分别又划分为律诗、绝句。近体诗更讲究平仄、押韵,对仗也非常公正。本文所讲的古诗包含了古体诗和近体诗,涵盖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七言等类型。
        2.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2.1人文情景模式较为单一
        (1)空间设计缺乏意境
        学好古诗文需要有相应的意境,这种意境包括内心感受和外部环境。就学校而言,均有专属的校园文化,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孕育出了自己的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符号”。从学校环境来看,很多学校都将教室、走廊等公共区域作为文化宣传的“主阵地”。但鲜有学校经古诗文相关的文字或图片出现,若悬挂图片配以《清明》、《春晓》、《江雪》等古诗,能凸显出学校的诗书之气。
很多学校打造成“趣味学习”风格,或单纯为了“美观”用绚丽多彩的颜色渲染氛围。有关古诗文的国学文化则被束之高阁。此外,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教师对于环境的指导相对较少,很多工作交由学生处理。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且受自身知识积累及客观条件所限,从而将环境创设演变为“走过场”。长此以往,大家都忽视了这方面的建设。
        (2)心境氛围失衡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课堂导入才能营造出相应的氛围。有意识地渲染诗文情境,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感知古诗文的精神氛围。以《江南》一诗为例,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导入,“江南在哪里?你去过吗?”很多小学生会直接回答,“我知道,江南就是长江以南!”,“我们现在就在江南... ...”。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图片讲解江南水乡,如:沟汊纵横、小船、稻田等等。然后给大家讲解,该诗作者所说的“江南”是指的是当时的楚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即: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一带。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讲解江南包括哪些省市。而看似简单的情景,很多小学生一直处于懵懂状态,及至小学毕业也不清楚“江南”到底是哪里。
        2.2古诗教学缺乏整体感知引导
        (1)“多媒体”应用过多
        一直以来,黑板和粉笔均为教师的“专属”名词,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但在信息网络时代,“多媒体”开始抢占了黑板和粉笔的“风头”。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固然解放了教师的双手,但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受多媒体图片影响而形成固有的“形象”,自己的想象能力则在瞬间被扼杀了。诚然,信息时代“碎片化”教育已成为主题,但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则未必如传统教学模式,文化的血脉与符号有些弱化了。
        (2)走马观花的情感体验
        在学校教学中,古诗文是以知识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但其实质是传承文化。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古诗文教学也服务于学分,其文化传承的作用大打折扣。在快节奏教学条件下,古诗文教学已成为“快餐式”教学中的一部分。“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宋·朱熹),同时,古诗文自古都是吟诵的,吟诵也一直是最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在吟诵中,学生能品味每个汉字带来的心灵触动,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古诗文教学变得更具“装饰感”,很多学生能熟练背诵后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
        3.古诗文教学实践的改进方法分析
        3.1合理安排古诗文教学规划
        (1)以有效沟通增加诗词教学交流
        增加课堂内外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校内外古诗词交流性的活动。部分教师怀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同时,教师也很少参加一些观摩性的公开课,主动参加诗词交流活动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应增加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共享古诗文之美,也才能擦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2)弥补古诗文教学经验不足
        我们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教师更是应该首当其冲,通过不断地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可以开展讲座、文学启蒙教学等多种形式,传递古诗文教学经验。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朗读大赛、创作大赛,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在业余时间多涉猎古诗文相关的知识,并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要以“言”促“文”,并深挖“诗”和“文”中的内涵。   
        3.2以多维情境渲染意境氛围
        (1)“诗香”氛围的营造
        要充分发挥空间环境的作用,积极营造出诗文空间美感。借助于古诗文,传递各种美学知识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针对各种物理空间,应进行精心规划,结合学校整体环境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适当增设图片、雕塑、书画等物品,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荡涤心理环境
        借助现代通信技术,教师与家长开展互通交流,通过宣讲让家长懂得古诗文的作用。在相互配合下,在家庭环境中构建美好的氛围。定期发送一些国学经典,让家长与学生同步学习,从而养成积极好学的良好家风。在校内,应该鼓励学生每天接触一些短句诗词,通过不断渗透让学生爱上古诗文。在课余,还可以借助汉服和古代歌舞表演,向学生传递古典之美。
        (3)“诗意”环境的构建
        “诗意”来源于语文自身,是其自身固有的内涵。古诗文的诗意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诗意本身就是一种美,教师要很好把握古诗文的诗意和美,在课堂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现有的知识与精神素养,无法满足教学所需。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仍停留在表面,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自身的不足。此时,教师应有意识的构建诗意课堂,并和学生共同溶于这种氛围之中。这种“修炼”,于生、于师都是一种浸润和成长。
        (4)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多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对教学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合理使用,避免对其产生依赖感。为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发挥学生想象能力,还能发挥传统教学的作用。教师通过写、讲,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并“步入”自己设定的情境之中,从而感悟到古诗文之美。多媒体设备介入的时间应该相对滞后,且应该以背景音乐为主,以图片、视频为辅,从而突出其背景的作用。
        结论
        古诗文教学有别于一般教材的教学。由于古诗文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形式,小学生学习时还要充分借助听、说、读、写、悟,才能体会到诗情画意之美。此外,在学习古诗文时,还要掌握吟诵技巧,借助于“涵咏”、“思考”,才能体会到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美与快乐。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个严峻的挑战。我们要遵循古诗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心智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升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韦忠.阅读与古诗词鉴赏——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语文课内外,2019, 000(020):349.
[2]张达志.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 2020, 000(007):7-8.
[3]李聪敏.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1):0183-0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