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解海莲
[导读]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关系,提升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要素组成的核心素养,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深圳市宝安中学  解海莲  广东省深圳市  518101

[摘要]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关系,提升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要素组成的核心素养,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建词]  合作学习 问题   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同时提出学生应参加一些共同项目,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标准提供机会,倡导学生应在合作中学习合作。
        合作学习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很快成为主流教学策略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提醒、互相鼓励,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而这些不同的思维火花聚在一起时,就会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是:提出学习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展示——教学点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分组缺少科学性
        现在我们的学校一般是按照学生的高矮、男女生交叉安排座位的,教师常常采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就近分组方法,即前后桌5-6人一组。这种分组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根本没有考虑诸多因素。实际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有的小组能力较强,有的小组差一些,这样容易失去平衡。
        2.教师在活动中定位不明确
        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站在讲台上等待讨论结束,并不介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当中,从而无法给学生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归根结底,源于教师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到的作用还不十分明确。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现象,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很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在讨论过程中,那些学习好的或者是性格外向的学生掌握着主动权,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多,对学习充满自信。而其他学生要么静静的旁听,要么游离于讨论之外,使得某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这种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现象所造成的差距更加严重。
        4.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间本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而另有一些学生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那些参与能力较强的学生为避免做所有的工作而适当减少参与程度。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优化合作组合,落实个人责任
        教师在分组时,尽可能详细说明每一个子任务的细节,有利于小组落实组员的个人责任。学习小组由4~6人组成,充分考虑学生性别、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小组成员可定期微调。由组员推荐1名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全权负责组内任务的完成,主要职责是确定组内分工,检查学习情况,督促每位成员完成任务和展示,使每一个小组具有统一的管理模式。通过给各成员分配互补的或相互联系的任务,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这就能够提高全组成员的表现。 
        2.有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随时了解每个小组学生合作情况,以便在适当时候,灵活地组织学生的更深入的合作学习,做一个全局掌控者。当学生碰到困难的问题时,老师做一个专业指导者,介入讨论,给与及时的点拨。老师甚至还可以加入其中的一组,成为高阶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当然,课堂秩序的维护,也是教师的职责。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全局掌控者,专业指导者、高阶合作者、课堂管理者。
        3.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可以通过培训、实践、总结而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另外,教师在每次合作学习中,还应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尊重别人发言的习惯、小声交流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还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
合作技巧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这些技巧,而且需要通过长期训练逐步内化为自动行为。一般而言,中学生在与人合作时显得比较“被动”,不习惯与他人主动交往。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阶段,充分准备,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方案,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须把握以下几点:(1)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2) 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3) 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一种能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财富蕴涵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王策三. 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靳玉乐主编. 合作学习[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5] 王坦. 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意义[J]. 中国成人教育.200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