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走进儿童世界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曹英杰
[导读] 孩子的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孩子知识的源泉。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创造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找教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幼儿园  曹英杰

【摘要】:孩子的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孩子知识的源泉。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创造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找教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纲要》中也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孩子们总有很多为什么,喜欢问个明白。但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能学到什么呢?他们能从生活中学到科学知识吗?
【关键字】:科学教育 生活化 陶行知 
        幼儿科学教育不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是只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种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
        科学教育能够大大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它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同时也让幼儿获得了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对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增进其成功感和胜任感。
        一、儿童的科学
        幼儿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答案……对儿童来说,科学是具有主观性的色彩,不能客观被幼儿所理解;是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是直接、具体的。
        例如:在科学活动《奇妙的镜子》,让幼儿了解镜子有反射这一特征,我通过用镜子对这光,让光反射到墙上,让幼儿观察,并问孩子们你们知道怎么会有这一点的吗?有的孩子就和我说,因为镜子上有一点,所以就照上去了。在平时,孩子们知道镜子能找出东西,所以他们就根据以往的经验,把镜子反射这一特征理解成了直接照出来的。之后,我让幼儿自己来操作、观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感受、了解镜子通过光的反射将光照到墙上这一特点。
        显然,孩子们的思想是直接的,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想新的事物,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感受生活科学,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单一的科学教育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会减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而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将学习与情景相结合,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情感,加强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创设生活的情景,可以通过故事、谈话、游戏等环境的制造,并加入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来模拟生活,感受生活,让幼儿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学校氛围。如:科学活动《小蚂蚁做客》,我通过有关蚂蚁的课件,并以“小客人”的形式来引出蚂蚁,让幼儿感受蚂蚁,激发幼儿对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也加深幼儿了解蚂蚁的相关特性。通过“小客人”这一角色,是孩子们能更形象的去关注、了解蚂蚁,能让幼儿更好的融入到活动中去,也使活动充满乐趣。
        三、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教育应该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没有教育”。科学也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



如今的幼儿都生活在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各种科学内容充斥于生活的各方面。因此幼儿周围世界中充满他们可以去探索和学习的内容。而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特点又形成他们不断自发探索和学习的动力。面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积极探索学习的幼儿,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幼儿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通过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从幼儿身边着手,结合幼儿实际探索的需要,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自己在身边。
        例如:在和孩子们玩大型玩具时,由于天气干燥,一些塑料的玩具容易产生静电。每当孩子们玩玩具时,都会有人说:老师,我被电了!有人还会天真的说:老师,这玩具有电,它会电人呢!我都被电到了呢!正是他们的天真想法,让我有了相关的静电活动。孩子们对静电这一科学概念不了解,所以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静电知识。什么时候会静电了?怎么会静电?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活动中,为幼儿准备相关的课件、视频,还为幼儿准备操作材料,有塑料、纸片、盘子、笔等丰富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
        四、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形式
        通常在对幼儿开展的科学活动中,我们教师通常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等比较枯燥而又形式化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减少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体验,不能使幼儿较好的感受、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活动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探讨,丰富幼儿的经验。
        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多样化学习机会有利于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给予指导,将科学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在让幼儿认识、探索发现草是各种各样的,生长在不同地方中时。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中去观察,请他们去发现、观察草的生长地以及草的样子。并且还为了让幼儿了解有关空气的特征、用处,我们就带着幼儿到户外,让幼儿通过辅助材料进行探索空气是存在这一特性。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幼儿把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为幼儿现在及将来的生活作充分的准备。
        在平时带着幼儿进行散步、休息的时候,根据幼儿园幼儿的景色,对幼儿进行轻松愉快的谈话,让幼儿全身心融入谈话中,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体验生活中物品的丰富多样,加强幼儿的知识面。如:在春日午后的散步中,我们来到幼儿后面的小路上,观看的春天的花草,孩子们会好奇各种植物,对他们进行观察、谈论。在幼儿的交流声中,能听到他们说:小花、小草把我们的幼儿装饰的非常漂亮,所以我们不能去伤害它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五、生活化的科学操作材料
        斯宾塞曾说过:“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生活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培养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必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去组织活动,感受科学知识。采用观察、探究和操作等方法,激发幼儿全身心投入,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真正做到“在生活中找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化敏.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策略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2. 沈静明,刘昱.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3. 赵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4.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