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林巧旋
[导读] 在小学高年段阶段,教师不仅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力度,还要加强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五里街中心小学  林巧旋

摘要:在小学高年段阶段,教师不仅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力度,还要加强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提问策略
        一、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才能够确保课堂提问有效性
        小学语文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小学生的课堂,无需太过在意提问的时机问题,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随意提问。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提问太过随意性,就会导致教学没有章法可言,学生也不知道老师下一秒到底要干嘛,根本无法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于是索性就不跟了,或者干脆不听课了。提问时机不成熟而强行提问,也会导致教学不顺畅,甚至是出现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等比较尴尬的局面。所以,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提问的时机,才能够确保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回答问题高质。
        例如,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为例,刚上课,学生还没来得及读课文,老师就提问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这就是提问时机不成熟。当学生们读完课文之后,我讲到“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里时,真相已经大白,原来残疾青年并没有养马。我知道提问的时机成熟了,于是我发问“文中是围绕着一个善良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来展开的,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善良的谎言是什么吗?这个过程表现了残疾青年的什么特点?”提问时机成熟之后的课堂发问,就变得很有效果,学生们一下子就说出了“善良的谎言指的是:别饿坏了那匹马”,关于残疾青年的特点,大家更是说得非常好。
        二、小学语文老师要高度重视提问用语、方式,尽可能地做到难度适中
        对待小学生就要用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样的,提问小学生也要尽量用小学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小学语文老师不能够完全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对待大、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提问小学生,这样的提问就显得难度大了一些,自然会造成更多的无效提问,因为你从提问中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回应。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尽可能地做到难度适中。问一些小学生经过简单地思考就能回答出来或者经过深度思考之后仍然能够回答上的问题,让你的提问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而不是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地进行一节课。提问的难度除了跟问题本身有关系之外,也跟提问的用语、方式等有关,这同样需要小学语文老师高度重视。
        例如,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中,如果我提问“爸爸发现我在书摊白看书之后,为什么要打我?”这个问题对小学高段学生来说,是难度适中的,所以,他们很快就能回答出来“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残疾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但是,如果我提问“从爸爸打我这一举动中,可以看出哪些人性之美?”这样的提问就难度大了,明显超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范围。
        三、提问时语言要简明扼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小学语文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年龄尚小、心智尚不够成熟的孩子,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每一次提问,都能有效且被学生听清楚、听明白,那就一定要做到课堂提问语言精练。


也就是说,老师在发问的时候,把自己的提问语言精简一些、凝练一些,不能笼统概括或含混不清,更不能长篇大论了老半天,才冒出一个问题来,让小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提问的时候,说话要简明扼要,掐中要害,不能太复杂,更不能随意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时候,胡乱地自由发挥。老师也尽量不要说到哪算哪,问什么问题都无所谓,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提问什么,这就尴尬了。
        例如,在讲《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我提问“学了这篇文章,请大家想一想,这篇文章到底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由于我的提问语言很长,所以,孩子们有的没有听清楚,有的听清楚了但是不知道答案,都四目相对,默不作声。于是,我又换了一种问法——“得知真相后,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情是?”这样一问,反倒大家能异口同声地说出“感谢之情”、“感激之情”这样的字眼来。这就是课堂提问语言精炼的妙处。
        四、留给学生充足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回答才会更加完整
        要想让每一次提问都变成有效提问,那语文老师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一个问题刚一提出来,就想着让学生们回答出正确答案,这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也是不科学的,除非学生提前知道问题的答案。否则,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再简单的问题,都是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的。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做一个有耐心的语文老师,“静待花开,静待成长”。小学语文课堂,要讲解的内容并不是特别多,所以,每提问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效果,不能单纯地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能单纯地去追逐提问的次数而忽略回答问题的质量。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我提问道:“文中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同学们,你能试着找出来几句吗?”这个提问,表面上是在发问,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具体地分析人物的品德,即要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等。所以,这个提问之后,就要留给学生更多地时间去速览课文,然后找出具体的言行、动作等句子,再去试着分析这些句子表现了文中人物什么样的美好品德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充足了,提问才会更有效,回答就会更完整。
        结束语
        综上述,小学生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地集中的,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对他们来说,实在是有点漫长。注意力不集中,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就很难被小学生们所记住,授课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的。因此,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想到了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把“飞出教室外”的心,再次收回教室里来。这种方法,效果是很好的。但是,如果长期单调地重复使用而不加以变化,也同样会造成枯燥乏味的感觉,而让小学生们再次失去听课兴趣,“放飞心灵”。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们,能够及时地走出自己平时提问误区,调整或优化自己的提问策略,把最好的教学态度和提问方法,带给自己的学生们,让他们在有限时间内,衍生出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回答问题时的无限想象力,以此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造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浅析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中的提问策略[J].吴民福.考试周刊.2021(34)
[2]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分析[J].高丽君.中华少年.2020(05)
[3]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分析[J].郑治华.当代家庭教育.2020(2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1077)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