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梁世仰
[导读]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更要求教师促进学生思维、智能的发展。

浙江省苍南中学  梁世仰  325800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更要求教师促进学生思维、智能的发展。在过去“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下,许多学生被动地记忆书本上的知识,造成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生般硬套,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精讲点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已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一名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课堂教学。
        所谓优化课堂教学,换句话讲就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高效率教学”的目的。这个“高效率”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指学生学到了多少。教育教学理论指出,在学生智力的培养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问题。然而,思维能力具有探索答案的方向性,如果想教‘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那就请把他们领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在那里会展示出现象的链条,一事物的结果成为另一事物的原因。思维过程缓慢的学生,当他努力用思维来把握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和关系的时候,他就是在受到一种无可取代的思维训练。
        一、兴趣是思维的催化剂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生物课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更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实践证明,只有使学生在快乐的心理状态下,其左右脑的思维才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人入胜的讲述和谈话、有趣的演示和实验、饶有兴趣的参观活动和游戏等都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1.巧设悬念,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 再如,在介绍“基因组合”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了一则趣闻轶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一般,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有像您一样聪明的头脑,像我一样漂亮的脸蛋。然而爱因斯坦却反问道:“要是我们的后代头脑像你,脸蛋像我怎么办?”。?想必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动脑筋思考,积极发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教师抓住机会由浅入深,层层分析。
        2.巧用诗词、成语、谚语,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再如,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提问激起思维的浪花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平静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1.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经常有学生反映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呆。”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生”和“差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要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以上从两个方面列举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还很不全面、很不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个个问题,翻越一个个高峰,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一堂课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而且使学生在一次次体验到成
功的喜悦中增强了自信,发展了自我创新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得到提高。
        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看成是有探索、有愿望的积极参与者,因为在他们心灵深处都潜藏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思维活动是一种高品位的心智技能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多角度、多层次、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