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班幼儿泥塑创造力的路径探讨 李嘉磊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李嘉磊
[导读]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同时这也是一项深受儿童群体喜欢的美术活动,它以黏性较强的泥土为材料,用简单方便的工具为辅助,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捏造出各式各样不同的人物、动物或者事物等。

昆山高新区新华舍幼儿园  李嘉磊  215300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同时这也是一项深受儿童群体喜欢的美术活动,它以黏性较强的泥土为材料,用简单方便的工具为辅助,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捏造出各式各样不同的人物、动物或者事物等。在幼儿园中开展泥塑活动将充分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并提高幼儿的审美与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引导幼儿多观察、多留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
        泥塑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同时也是幼儿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泥塑活动,不但可以引导幼儿从小接触、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还可以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艺术之美,接受艺术美的熏陶与教育,促使幼儿多观察、留意身边美的事物,因此多开展此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在过去泥塑活动中,多是以老师讲、幼儿听、老师做、幼儿仿为主,而且评价的标准也比较落后,就是看幼儿捏造的泥塑作品跟老师捏造的像不像。这种教学理念完全剥夺了幼儿自由想象、自主创作的权利,无视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重要元素,不利于通过泥塑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泥塑的主要特征在于立体、直观、形象,此类艺术作品都极富创意,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依赖于传统的讲解、示范,没有给予幼儿更多的创意发挥机会,甚至有些幼儿都不会想到主动去开动脑筋,跟着老师依样画瓢来模仿,这样的泥塑作品自然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未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领域的教学应当遵循“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原则,想办法让幼儿的感官、情感都得到双重满足,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与艺术创造力。大班阶段的幼儿其实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对事物的重塑性较高,是完全可以进行独立动手操作的,因此老师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干涉,而是应当让幼儿多观察身边事物,鼓励他们进行创作,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例如,在大班“可爱的花朵”泥塑活动中,老师应当先带领幼儿到户外对鲜花进行观察与研究,引导他们仔细地去看花朵的部位、细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找出花朵的细节大图,让他们对不同的鲜花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让孩子们展开谈论,与小伙伴、老师们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幼儿抓住花朵的外部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将让幼儿积累丰富的直观感受,为后续的泥塑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至于让幼儿们两眼一抹黑,胡乱捏造一通。通过对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这种观察——交流——创作模式的教学方式具有十分理想的效果,比如有些孩子心细,对花朵的花蕊部位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想到用工具在泥土花朵的中间位置戳出很多小孔,以此来表达花蕊;而有些孩子则对花瓣进行了创新,捏出花瓣后又在上面绘制了很多纹路图案;还有些孩子善于进行观察,不但制作出了花朵,还黏上了很多枝丫、叶子,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花枝。
        二、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掌握泥塑技巧
        泥塑创作是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的,然而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掌握这些技巧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传统的泥塑教学中,教学的目标、重点都放在了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上,很多老师都认为评价一堂泥塑课是否成功,主要就是看幼儿是否有成功塑造出物体来,换言之就是看他们塑造的“像不像”。


一直以来,关于到底要不要教授幼儿泥塑技能在幼儿教育领域中都有争议,有些观点认为:不必教授技能,因为幼儿受自身发育限制,本来就很难塑造出有模有样的作品,而且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普遍较差,统一教授技能可能会出现千人一面的教学问题,不利于提升幼儿群体的自主创造性;另一些观点则指出:提升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二者之间并不冲突,过分强调创造性,可能不利于幼儿对泥塑艺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泥塑技巧虽然不是开展泥塑活动的主要内容,但是还是应当适当教授幼儿泥塑技巧,使其拥有一定的泥塑能力。比如可以通过泥塑活动游戏化的模式来培养幼儿的泥塑技巧,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渗透相关的技巧,让他们在玩耍的同时掌握泥塑技巧,将单调枯燥的泥塑技能学习转化为乐趣横生的游戏任务。
        例如,在泥塑活动《小兔子乖乖》中,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边唱歌边进行泥塑创造,而所唱的歌词就是兔子泥塑中的技巧要点,如“小兔子乖乖,耳朵长又长,穿着毛大衣,还有一个小毛球”,这里所唱的“耳朵长又长”,其实就是在提示幼儿们应当泥塑出有一定长度的泥条来当兔子耳朵,“穿着毛大衣”,是告诉幼儿们应当将小兔子的身体部位捏造的圆润一点,“还有一个小球”则是提示幼儿不要忘记兔子还有一个圆圆的小尾巴。同时老师还应当在活动室内投放兔子的图片或动画,让幼儿反复进行对比,思考如何泥塑出长长的兔子耳朵以及圆圆的小尾巴。
        三、分享互助,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升泥塑水平
        艺术作品完成之后,与他人共同鉴赏并进行交流是提升创造者能力的好办法,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个道理,在幼儿群体中进行经验共享,将不断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
        在过去的幼儿教育中并不是很重视幼儿之间的创作交流,主要是由老师来完成对幼儿泥塑作品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又过于简单了一点,即与实物是否相像,但是科学研究表明,让幼儿之间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其进行评价,开展交流才可以实现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在完成了泥塑活动后,应当为他们预留足够多的交流空间与时间,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让老师与同伴都可以欣赏自己的作品,老师还可以请其他幼儿来进行点评,对作品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价,如此一来不仅仅可以激发出幼儿的创作热情,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创造技巧,充分展示出了幼儿的艺术天赋。
        例如,在泥塑活动《森林世界》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询问他们:“这只小猴为什么要高举着双手啊?”幼儿回答:“它正在跳舞。”“那它为什么要跳舞呢?”幼儿回答:“因为它吃到了喜欢吃的水果,高兴地跳起了舞。”老师与幼儿之间的一问一答,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拓宽了幼儿的思维,让他们赋予泥塑作品更多的灵魂。
        四、打破禁锢,激发幼儿大胆创作的勇气
        泥塑创作也不一定全是对固有的实物进行创作,老师可以鼓励幼儿开动自己的脑筋,将自己所想的事物塑造出来,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如果人类失去了想象的能力,人类文明将停滞不前,而光有想象力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将自己脑海中的东西创设出来,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具化出来,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作。例如,可以请幼儿们以《未来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为主题进行泥塑创作,有些幼儿在房子下面加了四只脚,并表示以后大人们搬家再也不用大包小包的搬运了,可以让房子自己“走”起来;还有些幼儿给房子加上了翅膀,认为房子可以向飞机一样翱翔在天空中。这些童言童语虽然在大人看来很是可爱奇怪,但是对蕴含了幼儿对生活的理解与大胆设想,在对想象物体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幼儿的创造力必将得到提升,让他们敢于进行设想,敢于表达自己,对幼儿而言是一次综合素养提升的好机会,打破了幼儿思维上的禁锢。
        总之,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应当扭转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课堂地位,老师不能再是泥塑活动中的主体,而只能成为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协助者。除此之外对幼儿泥塑作品的评价标准也要进行改进,万不可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而须允许幼儿拥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使其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这样的泥塑活动才更精彩,这样的教学才更能激发出幼儿的无限潜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