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考作文题引发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黄 斌
[导读] 全国甲卷作文题的革命作品及其人物引发了语文教学对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探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吴川市第一中学  黄 斌  广东 吴川  54500

摘要:全国甲卷作文题的革命作品及其人物引发了语文教学对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探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革命传统  勇担使命  拓展阅读  开展教育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材料中有这样一些内容:“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姑且在此不论作文命题立意,但其“指挥棒”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不忘来时路,不忘为新中国的解放、发展而付出汗水、泪水、甚至生命的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英雄、伟人等。其中提及的作品、人物基本来源于教材,他们是革命先驱者,或是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先进的、典型的标杆性人物,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学习的楷模、前行的榜样。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化了的年轻一代渐渐淡忘了被压迫、被欺凌的黑暗时期,渐渐淡忘了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慢慢淡忘了革命传统课程及其人物。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围绕“课程标准”落实革命传统核心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贯彻落实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计划开展革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语文教材一般以“进阶”特点编排那些为革命、建设、改革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所撰写的作品或反映仁人志士生平事迹或突出贡献等的经典作品。旨在通过先烈先贤示范引领、革命精神感召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这些人物的崇敬之心,学习他们坚韧不拔、英勇奋斗、筚路蓝缕、忘我奉献的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
        二、探寻与革命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原因
        学生为何与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文化或其人物渐行渐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时空跨度大,感情日渐疏离。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环境、艰难岁月已渐渐远去,生逢盛世的年轻学生已无法体验战火纷飞或白色恐怖的年代,无法体会、理解当时特定的背景下人物的思想境界及其追求的人生价值,无法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没有切肤之痛的爱难以刻骨铭心,对擦肩而过的人和事哪有什么记忆?时隔一百年之久的李大钊,如没有深入研读他的革命历史,没有读出其敢为天下人先的大无畏爱国精神,尽管看过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你的灵魂深处也不会受到很大的震撼和鼓舞。
        (二)备教的简单化。教师备课不深入、不拓展,或只照本宣科,或只追求应试性的教学,或以填鸭子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尽管是革命经典之作,如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而是硬塞一个没有血肉的干瘪的形象,学生就难以理解其思想感情,更无法领悟人物的精神品格。如教授《荷花淀》,课前学生没有充分预习,课堂没有背景简介,没有交流与探讨,单凭短短几十分钟学生确实难以体会抗日战争中风雨如晦的冀中人民乐观豁达的斗争生活及坚贞勇敢的人物形象。             
        三、语文老师要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近期出台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在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革命传统文化已全面融入课程教材。语文老师自然要义不容辞地挑起新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



        1、勇做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必须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自觉成为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如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张思德牺牲的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年长的老师对那个时代的背景及张思德的人物形象还是比较熟悉,但年轻的老师就要重温历史,“回归”那个革命时期的特定背景备课,才能领悟毛主席说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深刻内涵,才能自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广为传播,才能引领学生走向为人民服务的未来。
        2、充分利用党史资源备教,传承红色基因。根据革命传统重要人物事迹、重大事件、伟大成就等不同作品,充分借助百年党史及不同学科的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适时补充,适当讲解。以内容整合为导向,通过问题设计和任务驱动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从具体可感的革命故事和真实动人的英雄言行体悟革命传统。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把不同的革命英雄形象整合起来,反复积累。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交流,不断深入挖掘革命传统作品及其人物的内涵和价值,体会革命英雄的高尚品质。
        3、拓展课外革命作品阅读,加强革命传统文化研习。
        新课标中有两个关于“革命传统作品”的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其后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精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评、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等。这为学习革命传统文化指明了阅读的范围和方向。同时,新课标对阅读整本书也有明确规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从整本书层面让学生更全面地解读文本……”。因此,老师在重视革命传统课文教学时,应进行相关课外阅读的拓展,尤其要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那些与课文相连或相关的大部头革命名著,这对学生个人成长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红岩》是长篇小说,教材中只是节选其中个别的篇目,如果老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红岩》整本书,那么学生的知识深度、厚度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加深、加大,那么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形象就会令人终生难忘。所以,老师必须把学生带出阅读的死胡同,避免应试阅读的功利性,以致把完整丰满的形象分解得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开展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坚持课内学习和文化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做到常讲常见常新。围绕革命传统课文、红色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朗诵、演讲、辩论会、编剧表演、观看电影、参观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切身领悟革命传统文化的真谛。
        随着教材课程的有序深入学习,学生仿佛从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仿佛眼前又重现了那一段段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仿佛耳边又回响了那一个个英雄模范的名字,让人肃然起敬不由自主。那么,谁还会忘记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伟大胜利的革命先烈?谁还会忘记那些用忠诚和信仰换来祖国的山河无恙、繁荣富强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光辉形象将永存心间,恰如朗朗乾坤指引着人们奋发前行。
        此后,经历精神洗礼后的学生思想得到了升华,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和灵魂,爱国的情怀与行为似乎成了他们以与生俱来的本能,红色基因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柳夕浪 为学生健康成长铸魂——《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解读 中国德育 2021-04-23 
【2】崇爱玲 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分析思考 高考2020-12-31
【3】石元丽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解读  中学语文 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12期
作者简介:姓名:黄斌,性别: 男 1968,民族: 汉族,籍贯:广东吴川,学历 :本科,职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