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发展成长——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覃燕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国家各级各类院校都开始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

平果高级中学  覃燕  广西百色 53149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国家各级各类院校都开始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初中阶段的美术学科有着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初中美术教师也应当在教授学生绘画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本文详细阐述在初中阶段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传统教育理念下,美术学科的教学模式以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临摹和创作美术作品为主,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对美术知识的需求。在新课改理念下,美术学科同时也承担着继承和发展艺术文明的重要使命,不仅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并且要教会学生掌握良好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真正为美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现阶段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不够重视
        现阶段仍然有一部分初中院校以考核学生成绩为主,加上面临中考的压力,教师和家长的主要精力也都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认为美术学科属于副科,在课上简单教授学生美术知识和美术技法就可以,不用重点讲解美术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也不能正确意识到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在制定初中美术教学目标以及安排具体课堂流程时,也并没有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授课,最终也会影响美术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美术学习缺少兴趣
        由于学校,教师,家长对美术科目的不重视,导致学生认为美术科目并不重要。同时,教师仍然采用机械枯燥的应试化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也枯燥乏味,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能积极的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更别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二、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学生美术临摹与欣赏的基础技能
        在初中美术学习过程中,临摹和欣赏是最基础的内容。临摹就是指学生通过观察作品,形成独特的感受,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灵感进行创作,最后落地实施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模仿才能体会到作品的创作流程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才能体会到知识和具体作品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编结艺术》时,该课程提到了中国结,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结的形式多样,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中国结的视频,图片,动画等,通过视频感受中国结的制作流程。中国结属于结构较为简单的艺术品,一般来讲,一股或者多股红线就可以通过巧力形成中国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中国结的知识时,可以选取一些材料,比如丝线,尼龙绳,毛线等,让学生边看视频,边动手制作简单的中国结。在制作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剪刀,镊子,蜡烛等必须物品。在配饰方面,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学生就能了解到常用的配饰有铜线,木柱,或者金属质地长命锁,这些物品也同样包含了丰富的美学知识。教师在讲解中国结时,不仅要让学生从色彩,图形,质地等方面认识,还应当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结构中感受如何将中国结利用珠针进行固定,并且如何隐藏尾端的处理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临摹,动手,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另外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效培养了美术核心素养。



        (二)结合教材内容,有效渗透核心素养知识 
        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首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美术核心素养。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周边环境等,有效为学生渗透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关注社区居住环境》时,教师就可以从废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废品如何进行重复利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如何理解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社区环境。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开展以绿色艺术为主题的美术课堂,教师提前准备材料,硬纸胶,水彩笔等,学生集思广益,模仿见过的产品制作环保手工艺品,比如书签的制作,用废旧纸做成书签,在书签上画出一些环保元素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提示带领学生创作符合自己审美的作品,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提高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还能让学生将美术知识与生态环保相结合,接受美术知识的同时提高核心素养。
        (三)有效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打造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美术课堂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在课上,教师也应当和学生通过聊天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针对性的设置学生喜爱的课堂,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动漫形象设计》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设计出动漫形象,但是有的学生却想要画其它的内容,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缺少自信,害怕画的不够好看。而此时教师若硬性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目标来学习,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若教师能够顺应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从感兴趣的内容着手,就会让学生放松心态,集中精力去创作。当学生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教师再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的鼓励,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再比如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拿到的作品一般都是经过反复印刷后的,色彩效果的欣赏价值也逐渐减少,有时无法达到激发美感的作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提前准备好幻灯片,录像等的形式,结合音乐,画册,挂画等实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作品的生动。音乐的配合也会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氛围会轻松愉悦,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更能感受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情怀
        美术科目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集人性和美的艺术。通过美术人们不仅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活动外化出来,同时也会反映出人在不同阶段的生理活动,比如感性层面,理性层面等,在美术作品创作中,只有正确处理这些因素,才能带给欣赏者更好的视觉体验。读者则主要通过视觉感受美术作品蕴含的人性美等内在美。由此可见,读者获取美术作品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觉。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用视觉欣赏美术作品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用视觉发现生活中的美,尽量用艺术情感去感受周边人和事物的美。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发现美的能力。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视觉发现自然的美,如万物复苏的春季之美,银光素裹的冬季之美,硕果累累的秋季之美,生机盎然的夏季之美。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同时,不仅可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相关要求,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美术教师,首先应当重视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置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还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术学习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核心素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林杰.初中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7):103-104.
[2]孔伟娜.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8(08):96.
[3]陈清华.绘画中的发展成长——浅论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3):204.
[4]陈永臻.论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7(62):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