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中常见易错题解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 再努拉·艾比拉
[导读]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浮力、电磁学等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就浮力而言,会涉及到众多知识点和计算公式,且各个知识点相互贯穿融合。

新疆乌苏市第二中学    再努拉·艾比拉

摘要: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浮力、电磁学等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就浮力而言,会涉及到众多知识点和计算公式,且各个知识点相互贯穿融合。学好浮力需具备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学会在解题中灵活使用。物理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指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按照相应的技巧和规律反复练习,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浮力;易错题;解题方法
        1.初中物理的基本提点
        物理属于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阶段开始正式接触物理课程,但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力学更是物理课程的“重中之重”,力学涵盖了重力、浮力、压强等。旨在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题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更侧重于知识的应用。为此,学生需做到活学活用,准确把握常见习题类型,并能准确选择解题方法。针对错题,还要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归纳、自我分析。就物理教师而言,还要借助各种教学资源,提升浮力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知识。同时做到知识的相互衔接,熟练使用不同解题方法,并能区分本章节中常见混淆点。通过上述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最终能够熟练驾驭物理知识。
        2.初中物理浮力问题常见的题型
        八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物理课程,该阶段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充满兴趣,渴望接触更多“陌生”的知识,就浮力知识而言,很多学生自幼喜欢戏水,无论是水中的“小黄鸭”、小纸船,或者是自己游泳的经历,是对浮力的亲身体会。在学习浮力知识过程中,学生应掌握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就浮力习题而言,主要包括:浮力定性、浮力大小。在新课标条件下,教学多需要借助实验才能完成。有关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学生需要深刻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灵活掌握物体沉浮的各种外界条件。这样才能解释各种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由于知识难度增加,且知识点之间“无序”,学生解题时易产生歧义,从而降低了解题效率。通过分析浮力问题来看,包括如下几个主要特点:(1)漂浮或悬浮。此时物体的浮力=重力。(2)矿石密度。在测量矿石密度时需认真分析具体受力情况,进而通过列方程完成计算;(3)沉浮。此时的计算公式为:F浮=ρ液gV排,其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g常数(重力加速度,g=9.8N/kg);V排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此外,还有一种沉底的情况,由于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



        3.常见物理浮力知识易错题分析
        3.1结合物体状态充分考虑相关原理和沉浮条件
        阿基米德是解决浮力问题时最常用的物理原理,液体中被浸物体受到浮力(竖直方向)作用,则浮力的大小为液体排开所承受的重力,公式为:F浮=G排=m排g=p液gsh。常见实验,在装满水的量杯中加入砂石,则会有水溢出,若溢出的水为9N,则砂石在水中所承受的浮力则为9N,该题目可以借助阿基米德原理直接推断出来。
        有关浮力的知识会涉及到其他力学知识,学生易产生认知错误,容易曲解题意,最终造成计算错误,如:在两个相同容器中放入A和B两种液体,再将两个相同的实心球放入两个容器内,通过观察发现,A液体中的小球漂浮到表面,B液体中的小球却沉到杯子底部。此时,两个小球所承受的浮力大小关系是什么?在解答该题时,部分学生会直接借助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判断,由此造成错误。还有一部分学生未能抓住关键词“两种液体”、“相同实心球”、“沉底”、“漂浮”等。进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由此造成计算(判断)错误。通过准确分析发现,液体不同、小球相同,此时充分考虑沉浮条件发现,两个小球的浮力和重力相同。A液体中的小球漂浮说明浮力=重力。在B液体中,小球沉底说明浮力<重力。此时若简单使用阿基米德原理判断浮力,则忽视了液体的密度和液体排开体积等条件。
        3.2 借助物体/排开液体质量关系,解决浮力问题
        在本章节中,物体与排开液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浮力问题时易出错的地方,如:将某质量为140g的某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量杯中,当物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后,杯中溢出的水有125cm3,问此时该物体处于这种状态(已知条件,g=10N/kg)。完成该题时,学生应结合溢出的水的体积(125cm3)得出水的质量125g。此时可知,m物>m排,G=mg,则可以推断出G物>G排。此时借助阿基米德原理推断,G物>F浮。由此证明,此物体静止后为下沉状态。解答该题时,部分学生未能熟练掌握密度公式,以及各种单位换算关系,或者未能将浮力知识点联系起来,最终产生大量无效计算。甚至简单问题复杂化,即便花费大量时间,也可能造成计算错误。
        3.3发挥实验的价值,在脑海中形成形象记忆
        针对各种典型错题,教师可以多使用实验帮助学生纠错,并让学生逐渐形成形象记忆。有关浮力的实验材料相对简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会快速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日后解答同类题目时,大脑会快速“回放”实验内容,并将所理解的知识应用于解题当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
        总之,在解答有关浮力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如:审题不清、概念模糊、归纳总结能力不够等。或者因为缺乏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进而造成解题错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并能快速找出关键词,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解答。针对常见习题,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将易错题或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系统化,学会简化复杂问题,及时避开解题误区。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体系,为学习其他后续物理知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