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塑神韵,再现改革者风范”——格里希铜像创作设计雕塑者胡国民先生访谈录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赵晨薇1 胡国民2
[导读] 威尔纳·格里希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聘请的第一位“洋厂长”,在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期间积极传授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为武汉乃至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江汉大学商学院1  赵晨薇   梁东  湖北武汉  430056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2  胡国民2  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威尔纳·格里希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聘请的第一位“洋厂长”,在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期间积极传授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为武汉乃至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格里希先生,武汉市为其塑造了两尊铜像,分别安放在中国武汉市和格里希先生的故乡德国杜伊斯堡市。访谈录回顾了格里希铜像的创作背景、设计理念、创作过程,展示了格里希铜像创作设计者胡国民先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的创作精神。
关键词:格里希铜像;改革创新;雕塑;设计创作
        梁东:尊敬的胡先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与我的课题组成员从2017年开始从事“中国第一位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课题系列研究,在资料收集与整理中,我们了解到您是格里希铜像创作设计者,为格里希铜像的落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您能先介绍一下自己吗?
        胡国民:非常荣幸能够接受你们的采访。我是武汉新洲区人,1954年出生,曾经在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谢店小学任教,1975年进入湖北省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我也在职就读了湖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1978年—1984年先后在湖北省沙市城建局及武汉市园林局工作。1984年9月至今,在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原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工作。
        梁东:我们了解到您也参与了一些社会兼职,获得过很多荣誉。
        胡国民:是的,我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湖北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理事等。
        赵晨薇:湖北省人民政府也授予您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授予您世界名人证书,您创作的众多城市雕塑,为城市画龙点睛,已成为城市人文历史的标志、旅游的靓丽名片。真是令人钦佩!
        梁东:我们在课题研究间隙也前往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瞻仰了格里希先生的铜像,铜像设计简洁明练,形神具备,您向武汉市民栩栩如生地呈现了格里希先生和蔼可敬、英姿飒爽的管理者和改革者风范。这尊铜像是武汉市改革开放引智工作成功的典范,是中德人民友谊长存的杰作。在此再次向胡先生表达由衷的感谢与钦佩。
        赵晨薇:我们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得知,提出设立格里希铜像的倡议者是原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司司长王新民,武汉市政府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司长宋多经也表示积极支持,宋司长给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为格里希竖立铜像所遇到的困难,俞正声书记做了批示,大力支持为格里希竖立铜像事宜。得到批准后,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开始征集格里希铜像设计方案和雕塑小样。
        梁东:您是如何得知要树立格里希铜像这件事?
        胡国民:我当时的工作单位是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武汉市外办报送设立纪念格里希铜像计划给市发改委,市发改委要求征集3个以上的创作方案供选,并举荐了我。武汉市外办通知了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我从单位了解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我曾经在一次全市会议上见过格里希先生,当时这位“洋厂长”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能给他雕像,这将是我的荣幸。
        赵晨薇:当时还有其他单位的专家参与创作设计吗?
        胡国民:有的。比如有湖北省美术学院、还有两家雕塑公司参加做方案。
        梁东:格里希铜像的样本制作过程麻烦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胡国民:我们收到武汉市外办发送的格里希先生文字和图片资料后,认真阅读研究图文资料,初步拟定了创作方案、雕塑放大、翻制模具、铸造青铜、建雕塑基座及安装工作程序后,报送给武汉市外办。按工作程序首先创作雕塑小稿,也就是你们说的泥塑样本,定稿后用树脂材质翻制。我们将雕塑小样和落成的环境设计效果图一起交给了市外办。
        赵晨薇:武汉市外办将征集到的设计方案和雕塑小样通过邮寄方式和电子邮件发送到德国格里希夫人家中,在3家竞争单位中您的雕塑方案较好地展现了格里希的容貌和人格魅力,被格里希夫人一眼看中,也得到了格里希其他家人的认可。
        胡国民:是的。当我听到市外办传递了这个消息后,倍感安慰和荣耀,但压力也接踵而至,我希望在雕塑放大1:1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创作出最真实的“洋厂长”格里希铜像。
        梁东:胡先生是秉持怎样的理念进行创作,从而向大众呈现出这样一位气宇轩昂又和蔼可敬的“洋厂长”铜像?
        胡国民:格里希纪念铜像不同于伟人领袖铜像,也不同于英雄烈士纪念碑的表现形式。格里希先生是德国人,如何再现人物形象及个性特征,以符合他在人们心目中和在历史中改革者“洋厂长”的形象,如何以此铜像的风貌来代表千千万万个“洋厂长”?这是我创作与造型把握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塑造格里希铜像更须通过人物肖像的外貌揭示他的心灵,只有在深入研究塑造对象的人物个性、精神风尚、时代特征,才有可能透过一般性找到特殊性。只有具备人物个性,折射出人物的时代性,才是格里希铜像艺术的创新,在塑造中重点把握“形神兼备”及“以形写神”。
        梁东:您如何把握解格里希先生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风貌呢?
        胡国民:我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过这位为人坦诚、管理有方、改革兴企的格里希先生,但我从武汉市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外国专家局、格里希夫人提供的大量格里希生平事迹资料和图片资料中,对格里希先生的生平有了大致了解。我还广泛联系了格里希先生生前一起共事的同事,通过他们的叙述,逐渐领悟到格里希先生不畏艰难、大胆创新的改革家精神,从而迸发出许多创作灵感和激情。
        梁东:我们看到的格里希铜像看上去约60多岁。您为什么将年龄选在这个阶段?
        胡国民:我们在创作中对照片人物形态作了深入探索与研究,采用计算机三维模拟、放大测量、多角度综合性比较,最终选定格里希先生60岁时的形象特征为创作的基本元素。因为60岁时的格里希既是中国人民熟悉他的时期,也是自身最具成熟具有稳重感的时期,这份熟悉和成熟能使整体铜像看起来稳重持久,亲切感人。
        赵晨薇:我看到格里希铜像着西装革履,而且是只有肩膀没有手臂。这有什么内涵吗?
        胡国民:我们确定格里希铜像的年龄阶段后,在着装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根据资料,格里希在工作中习惯背个袋子,里面装着他的“三件宝”——白手套、放大镜和游标卡尺来进行产品检查,我们考虑到若按此形象塑造将会呈现出一位劳动者的形象,与树立管理者、改革家的形象不相符。因而,将格里希铜像着以正装,严肃庄重,未给铜像配以手臂会给观众无限遐想的空间。
        赵晨薇:原来是这样。铜像的高度是如何确定的?
        胡国民:原定格里希铜像高3.5米,我觉得过于高大,与格里希先生亲近群众的人物特点不相符,于是我提出了修改建议,获得上级批准之后,将铜像高度定为2.8米。



        赵晨薇:您创作的理念是什么?
        胡国民:造型生动严谨、富于人物思想感情、庄重凝炼、整体明快。塑造细部严谨,把握神态创新。最终雕塑给予观众的是格里希的思想、风度与神韵,把他表现成气宇轩昂、英姿飒爽、和睦可敬及改革者的人物形象。
        梁东:整个格里希铜像的设计大约花了多长时间?
        胡国民:大约2个月左右。我们的设计稿需要经过武汉市外办与远在德国的格里希家人沟通联系,以便得到他们的认可,沟通时间耗费较长。
        梁东:样本得到确认后,您才开始制作铜像?
        胡国民:是的。我们还需要经历泥塑放大再塑造、石膏翻制、青铜铸造、纪念碑基座建造各阶段的创作过程,大约花了3个月。尤其是泥塑放大造型阶段,我多次邀请在汉曾与格里希共事过的领导和同仁审视塑像,按塑造阶段分别拍摄照片并电传给格里希夫人和家人审核。
        赵晨薇:通过亲人的眼光来确认雕像的神态。
        胡国民:亲人和朋友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他们长期耳濡目染,最有发言权。
        赵晨薇:您在创作设计过程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从而使雕塑创作设计整体效果浑然天成。
        胡国民:雕塑是艺术的重工业,尤其是纪念性雕塑。一件成功之作,不仅仅是凝固雕塑创作者的心血,还需要雕塑同仁的合作、模具翻制及青铜铸造配合。格里希先生雕塑小稿设计,雕塑放大凝聚了詹定国、程林森、何文燕等同仁的大力支持;武汉环艺雕塑公司提供放大场房、模具翻制及青铜铸造的协作。借此访谈一并感谢!
        梁东:格里希铜像的创作过程的确不易,因为您,我们才能看到格里希先生面带微笑神采奕奕伫立于汉正街工业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让这位武汉市荣誉市民能够以这样特殊的方式永远留在了江城。格里希铜像最开始就选址在现在的位置吗?
        胡国民:不是的,刚开始很多人建议选址汉口江滩,有关部门也进行了考察,但是汉口江滩管理处认为此风一开,万一以后塑像都选在江滩,会不堪重负;也有人提出放在解放公园,有从公园名字来看有解放思想之意,可以作为选址参考;与此同时,还有人认为应该将铜像放在格里希先生工作过的武柴附近,但由于武柴已经改制,选址就选定在了距离武柴最近的汉正街工业园。
        赵晨薇:2005年4月17日格里希铜像揭幕式那天,您在现场吗?
        胡国民:我事先收到格里希先生铜像揭幕式的请柬,揭幕式当天我早早前去,拍摄了许多照片。格里希夫人、儿子、儿媳以及格里希先生的故乡德国杜伊斯堡市市长不远万里从德国前来参加揭幕仪式。国家外专局、外交部官员、德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与时任湖北省省长、武汉市市委书记共同为格里希铜像揭幕,盛况空前,让人终身难忘!
        梁东:为了深入研究格里希先生,我2019年5月15日到德国杜伊斯市堡下莱茵州工商会访问,参观了该大楼中的格里希先生铜像。隔日,我和课题组成员来到格里希之子--贝尔恩德·格里希家访问,看到了展台上的一尊格里希小型铜像。在对贝尔恩德·格里希的采访中,他也表达了对您的感激之情。他说:“非常感谢武汉艺术家以精湛的技艺成功复活了格里希先生!”
        胡国民:得到格里希先生家人的肯定,我非常开心。格里希铜像代表了武汉人民对格里希先生由衷的感激与怀念,也是中德两国人民友谊的体现。2005年4月17日是格里希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日,除了中德两尊大铜像的揭幕,我与同事还制作了一尊30厘米的小铜像,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赠予了格里希先生相濡以沫数十年的夫人,应该就是您在格里希儿子家中展台上看到的小铜像。
        梁东:最后,我们想问一下您对于格里希铜像的设计创作有什么遗憾吗?
        胡国民:我不太满意目前铜像的位置。我曾经多次前往汉正街工业园看过铜像,每次都未曾看到市民瞻仰,甚至有时候工业园的保安还会将我拦下盘问。
        梁东:是的,我曾经也去瞻仰过,发现铜像附近杂草丛生,凌乱不堪,也没有看到其他市民前来参观。
        胡国民:这就说明目前铜像位置是不合适的,武汉汉正街工业园其实也不是原武柴厂址,纪念意义大打折扣,还不如放在人多的地方。我觉得铜像迁址是有必要的。我觉得可以征求格里希先生家人的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格里希雕塑重新移址问题。
        赵晨薇:胡老师的建议很好,我们也认为铜像应该选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更好地供后人瞻仰纪念。
        胡国民:你们来看看我的工作室,格里希先生铜像的设计思路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小样定型后,我制作了好几尊格里希先生的小型雕像,分别送给了格里希夫人、市领导和关心格里希的朋友,现在还有一尊就送给梁教授吧,以感谢你们为这个课题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梁东:我太激动了!太谢谢了!
        赵晨薇:非常感谢您!
        梁东:非常荣幸胡先生能够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再次感谢您!
        胡国民:我也非常开心能够与你们见面!我们留个合影吧!
参考文献:
[1] 梁东,顾祎.梁东访谈录:格里希印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11.
[2] 梁东,周健文.格里希与“格里希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11.
作者简介:
赵晨薇:女,1996.1,江汉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营销与服务工程。
胡国民:男,1954.10,中信建筑研究总院(原武汉市建筑设计院)高级工艺美术师,著名城市雕塑艺术家,格里希铜像设计创作者。
梁东:女,1960.9,江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营销与企业战略;曾担任威尔纳·格里希先生的英语翻译和工作助手。
课题来源:湖北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2021年度开放基金课题,课题号:ZDXK202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