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传统文化常识融入日常教学的有效探索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盛淑慧
[导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活”的文化,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钦村小学  盛淑慧  264200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活”的文化,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实践中,通过把传统文化常识融入日常学科教学、融入日常德育教育、融入日常家庭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常识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常识  学科教学 德育教育 家庭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几千年来,中国教育始终立足于自身的文化特征与文化传统,不断积累更新。而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活”的文化,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理解古人生活方式的宝贵资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提升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
        一、把传统文化常识融入日常学科教学。
        (一)传统文化课上,传统文化常识的学习。
        我们使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本,更多是的是偏重于文化经典类的内容。我在教学这些文化经典时会贯穿文化常识的教学。比如,一年级的传统文化课本前两个单元分别是《知礼守规》、《尊师敬长》。这些都与“礼”相关。在学习这些经典诗文的同时,我拿出2个课时来学习其中蕴含的“礼”的常识。中国是礼仪之邦,让一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礼仪的重要。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游戏,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的礼节。
        情境1:把课本恭敬的递给老师 
        情境2:和别人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倾听。
        情境3:去老师办公室要敲门
        “行为心表,言为心声”,在情境的学习中,让学生知道与人交往的礼仪是一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谦恭待人、尊重他人,是中国人礼仪的原则,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在这里我给学生拓展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行走礼、入座礼、饮食礼的礼仪常识:
        (1)行走礼:行走礼仪的原则就是“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走路靠边,不走路中间;站立靠边,不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2)入座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入座时长者先入座,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3)饮食礼:饮食礼在我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用餐时做到礼貌卫生、谦让有序、慢声不语、节约粮食。
        (二)语文课上,传统文化常识的教学。
        语文课上,在教《元日》这首诗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搜集、了解春节的渊源和民俗活动的,并拓展学生对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包括问卷调查:这些节日,家里的长辈做了些什么?你了解了哪些节日里的风俗习惯?写一写你对这个节日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味中华传统民俗的趣味,明白这些节日的传统文化常识,有流传至今的悠久历史,至今还在我们的生活里发挥着作用,激励学生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寓言单元、神话单元的教学,也是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的良机。我首先让学生查找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然后班级内交流。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1)古人观察天象以思考人生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2)在动植物等形象上,灌注自己的情感,古人写诗作文的传统。一些意象已然成为某种特定的符号和象征。


比如:报喜的喜鹊、象征和平的鸽子、富贵的牡丹、梅兰竹菊的君子隐喻等。(3)寓言、神话承载着作者情感、人格。这种创作和思维方式,凸显了古人含蓄的文化心态。知道了这些文化常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即使在蒙昧时代,面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解释,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
        (三)音乐、体育、美术、戏曲课上传统文化常识的学习。
        大量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传统文化常识蕴含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比如,音乐、体育、美术、戏曲课上进行传统文化常识的教学。
一年级音乐课上《过新年》,让学生畅谈新年的风俗以及自己的感受。在美术课《中国民间美术——服饰》和戏曲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服饰文化。了解服饰常识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公服、吉服、常服的差异,了解冠冕、衣裳、履袜、凤冠、长袍、马褂、旗袍、木屐等,知道簪钗、抹额、带钩等装饰用品,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把传统文化常识融入日常德育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是养德的关键阶段。把传统文化常识融入每天的德育教育中,于无声的行动里滋润学生的品德,是传统文化常识在当下最真实的、最贴切的学习与继承。“时时育人,事事育人”,传统文化常识带入日常德育中。
        一年级的学生刚到一个新环境,新鲜感与陌生感并存。开学初期,班会课上,我会会举办 “你我相识 话相知”的活动。通过自我介绍,增加班内同学间的了解,走进彼此,建立友谊。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生肖、爱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初识姓、名、生肖等基本的文化常识。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穿插着老师的讲解。比如姓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十二生肖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肖讲一讲关于生肖的故事。到了三年级,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增加,通过走进诗人,聊聊诗人的字与号,学习词语“待字闺中”,分辨字与号。
        在德育活动中体验、了解、认识、传承传统文化常识,让文化常识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体会这些文化常识的时代意义。
        三、把传统文化常识融入日常家庭活动中。
家校共育,同频共振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家庭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的教育,是把“原生态”的文化常识作为教育的应然状态,是对我们伟大文化的尊重。
因此,在家长学校中,我就启动了“我们的家”的活动。学生通过向家长询问、请教,懂得宗族关系的基本内涵,像五服、九族、堂、表、伯仲叔季、昭穆等,感受家规、家风,知道“我”作为个体在家族中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
        寒暑假、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学生会和家长回老家或一起旅游。家长带领孩子了解当地的建筑常识。在威海各地旅游的学生,知道了海草房;去北京旅游的学生深入了解了四合院;还有陕北窑洞、福建土楼等。通过走访这些建筑,学生切身体验到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院落式布局”等建筑常识。
        学生在中华大地上穿行,不仅了解当地的民居,还品尝当地的小吃,感受饮食在地域、民族间的差异:威海的鲅鱼水饺、花饽饽、脉田糖瓜;广东叉烧包、肠粉;天津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四川火锅;兰州拉面;西安腊汁肉夹馍等。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中国饮食的特点: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四季有别;色、香、味、形、美和谐统一,讲究美感;菜肴的名称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注重情趣,如全“家福”、 “狮子头”、 “龙凤呈祥”;“医食同源”“药膳同功”,食医结合。学生和家长一起旅行,走进民居,了解建筑常识、品尝美食,体味丰富的美食文化。
        总之,我对传统文化常识教学探索的路径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与学科教学、与日常德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了解常识、运用常识、继承常识。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继承好、发扬好,以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文化自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