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她要让她知道——爱学生要爱之有道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 韩冰
[导读]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就像父母都爱孩子一样,老师也都爱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老师将“爱”与“严”相混淆,甚至以“严”代替“爱”,却忽略了“爱”是“严”的基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得教育效果事倍而功半。

亳州幼儿师范学校  韩冰  安徽省 亳州市  236800

[摘要]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就像父母都爱孩子一样,老师也都爱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老师将“爱”与“严”相混淆,甚至以“严”代替“爱”,却忽略了“爱”是“严”的基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得教育效果事倍而功半。本文从一个教育案例出发,分析师生关系对立的根源往往是教师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而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以致于教师“恨其不争”、学生“恨其专制”。在此基础上,本人提出提高师爱效果的建议,以期让“爱”成为一种教育途径,让“爱”发挥感召作用。
[关键词]师爱  教育案例  爱之有道
        一、背景介绍
        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教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教师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沟通和表达技巧。不同于父母对孩子的宠爱,也不同于情侣之间的情爱,教师的爱(简称师爱)是一种理智的爱、冷静的爱。师爱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生活上关心备至,更多的是化作一条教育途径,通过爱教育学生、培养人才,因此师爱应该是“爱严相济、润物无声”。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奉行“严师出高徒”的明训而把师爱的表现形式定性为严格要求,这就造成了“教师爱学生,学生恨老师”的怪现象,抵消了教师的教育效果。
        二、事例过程
        3月份中旬,一个名叫蓝月儿的学生要求我把她调到别的班级,理由是她现在的班主任王明老师“快让她崩溃了”。提起王明老师,蓝月儿很激动,用“暴君”、“魔鬼”、“虚伪的正人君子”等等词语来形容他。我问:“别的同学都喜欢王老师吗?”蓝月儿说:“有很多同学喜欢王老师。因为王老师偏心他们。”我接着问:“你觉得王老师爱你们吗?”蓝月儿说:“不!一点都不爱!不但不爱他还虐待我。”我说:“举个例子吧。”蓝月儿说:“那天早上,我打扫宿舍迟到了。王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当着同学们的面骂了我一顿。还罚我每天自习之前必须提前20分钟到教室,否则就算我迟到。我简直是痛苦死了。所以我一定要离开这个暴君。”
据我对王明老师的了解,他是个优秀的年轻班主任,朝气蓬勃、聪明伶俐,对工作充满热情,属于那种“一定要干出来一点成绩”的年轻人,平时把“严师出高徒”当作座右铭,班主任管理风格是“严谨型”,追求完美,决不允许学生懈怠或拖拉。而蓝月儿却是做事“慢半拍”的学生,因此,常常遭到王老师的批评与督促。时间长了,彼此“都受不了了”,师生间的对立使得蓝月儿感觉很压抑,直至“很崩溃”。
我想起了那天与几个班主任一起聊天时,王明老师说起他班里有个“磨叽王”,老拖班级的后腿,一批评就哭,过后还不改,简直“能把人逼疯”。
王明老师嘴里的“磨叽王”应该就是蓝月儿吧。
        事后我与王明老师多次沟通,让他明白:爱学生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学生切实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的苦心,这样,学生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爱不是管制,更不是压制。教师不是警察,不能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强迫学生“听话”。为此,老师首先要学会爱学生,更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爱。
聪明的王明老师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不再抱怨学生素质差,而是认真地阅读我向他推荐的几本班主任工作指导书,同时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正确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与期望。
王明老师积极与蓝月儿沟通,帮助蓝月儿制定了作息计划,科学安排自己的时间,蓝月儿终于不再是“磨叽王”了。而蓝月儿也很满意王明老师的转变,她向王明老师表示歉意,表达了自己的改过之意,师生握手言和。



        三、反思感悟
        (一)原因分析  
        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实在不是一件可以衡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老师肯定是爱学生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老师在“爱”这方面是粗线条的,只强调自己的付出,却没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也没想过这种爱是不是学生想要的,结果是“被爱”的学生非常痛苦,“付爱”的老师却在抱怨学生是“白眼狼”。
        所以,爱学生绝对是一件技术活,是一个门艺术。“你不能期待别人改变了来顺应你的期待,而要用你的期待去塑造别人。或者说你通过改变了自己,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别人。”①
        (二)措施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首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没有批评或指责学生与老师,而是通过谈话形式让其先发泄不满情绪,从而起到安抚的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王明老师切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时放手让王明老师自己去与学生沟通,体现了信任与尊重原则;蓝月儿对王明老师的谅解说明了王明老师的教育对策成功了,使王明老师的班主任管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教育反思
        教师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师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成功的根本前提。就像有人所说的“教育就是用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1.爱学生要加强学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的结局是惨痛的,正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所说的“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错误,尽量满足他们必要的心理需求,不要强迫他们服从命令,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回归正确的道路。
        2.爱学生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与教师具有平等人格的个体,是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有感情、有理性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投入不仅仅是教育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情感与人格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效果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在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上,建立在师生相互信任与相互体谅上。
如果教师能切实尊重学生,就能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就能欣赏学生、接纳学生,就能礼貌对待学生,学生也就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尊重,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3.爱学生要用真诚的语气与学生说话
        学生的角色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很高,成功时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犯错误时希望得到教师的原谅与指导。教师一句真诚而中肯的话往往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老师对讽刺、挖苦的话语会使学生很反感,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激化矛盾。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对学生少点呵斥,多点暖心的指导语与安慰语,教育效果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好。
        4.爱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对同一个问题,教师与学生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可能是对立的,而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教师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看到的就是不一样的情境,也就能理解学生的行为,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案例中的蓝月儿生性慢半拍,王明老师老是催促就造成了师生间的对立;后来王明老师站在蓝月儿的慢性子角度考虑问题,为蓝月儿量身打造一个时间计划,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换位思考就等于搭建了一条彼此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走进彼此的内心深处,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要爱学生,更要爱之有道。学习爱,练习爱,将是教师的长期修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魏智渊.《老师,你真的爱我吗?》搜狐网. 2019-5-26
作者简介:韩冰(1975.10—),女,汉族,安徽省亳州市人,教育硕士,亳州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与学生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