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李彪
[导读]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而1+N模式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形式,有效推进多维度课堂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素质教育改革,为教育业态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李彪 215131

摘要: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而1+N模式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形式,有效推进多维度课堂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素质教育改革,为教育业态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小学教育作为初级教育的重点教育单位,将1+N模式引入小学体育教学十分必要。本文对1+N模式进行简要概述,对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促进1+N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关键词:1+N模式;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一、1+N模式概述
        "1+N"培养模式,是指每个学生拥有”一个专业、多种技能“的培养模式。“1”,是以1种能力为主体,最大限度的培养;“N”,是在坚持主体为方向的前提下,发展N种能力。小学生处于初级教育阶段,现今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从娃娃抓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 "1+N"培养模式引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对于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十分重要,能够为培养拥有多种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相当重要的基础。基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维度探讨1+N培养模式与小学体育教学。
        二、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针对性
        现代教学设施广泛应用于教学,条件符合的学校的体育教学采用课件进行互动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一些学校不适合使用“教材”,然而教师却为了寻找代替使用教学设施的方法,试图夸大“教材”的使用,结果适得其反。
        (二)并未理解小学体育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每节课都使用“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讨论和研究,而对于真正需要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则象征性地给予学生一两分钟的讨论和总结时间。这种讨论只是形式化的,忽视了技能的学习,也忽视了体育课“体育锻炼”的特点。
        (三)未能处理好多元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一些体育教师放宽了考核要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高分。结果是学生没有目标,没有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形成体育技能无法掌握、体能无法提高的乱象,部分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绩。
        三、如何有效促进1+N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1+N模式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方法,根据学校条件选择教学设施。学校还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示范的准确性,把握好示范时机,认识到教师的领导作用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的领导作用发展得越好,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精巧设计、科学实践、精益求精、讲授语言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只有发展教育才有深厚的真知灼见,书籍和研究资料的深度和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的一系列主体性活动中,积极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积极参与练习等。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体现在课堂上的锻炼、思考、学习、掌握和发展。小学教材的科学分类,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兼顾教材的不同性质及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对学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兴趣浓厚、受学生好评、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课程,应增加教学权重,增加课时,加强层次性,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最新小学体育课程纲要要求中,小学5—6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体育教师要注重教研方式的转变,关注教研的互动性与实效性,研究提高教研实效的方法与策略。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技能教学观,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加强自身相关运动技能水平。比如说可以为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体育生安排每周进行跳跃练习,可选择立定跳8组、立定3级跳5组、立定5级跳5组以上,或者完成跳跃沙坑或400米跨跳2组,多种形式供学生选择。


总之,体育教师要秉持一个原则,即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趣”字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借助1+N模式正确理解体育课“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正确有效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前提是体育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体育教学方法。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学生经过努力就能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能做一些跳跃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把问题投射到贴近学生实际的地方,最好是学生发现问题,并在问题产生的情况下自己动手。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调查,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引起质疑。学生能问什么样的问题?一般来说:问题有难度,属于有挑战度的问题,是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凭空发明问题,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心欲而不知,口欲而不达”的状态,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现存生活环境和学习背景的思考。同样仅仅寻求外部调查形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是必须“强化”和“提升”的新型教学方式,不是“初级”的,更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利用上述1+N模的定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真正的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一定要先从自身改变,真正理解体育教学是一门探究性课程,理解其内涵,而不是过多流于课程的表面形式。
        例如在人教版最新小学体育课程纲要要求中,小学5—6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团结合作、奋进拼搏、开拓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在教室上课过程中组织的各种团体比赛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勇气、坚定性和遵守规则的意志。同时,教师必须参与创建更多团队的游戏,积极引导学生对如何成为团队成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认知。体育教师们也要及时改变教学分组形式,分组教育组合形式、组合数量、培训课程、途径和活动顺序,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以及互动和合作能力。
        (三)借助1+N模式正确处理多元评价教学关系
        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教育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通过鼓励学生今后多工作,使学生今后的努力更有针对性。要确定科学、具体、实用、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评价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身体素质和学习情况,让学生自身先指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体育课程学习建议。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课程,使学生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更加清晰自己的优缺点,并根据老师的建议,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身体和运动技能水平。在评价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过程是一种相对模糊的评价,也是一种即时的评价,只能作为课程综合评价的助手;教师是评价的第一主体,体育教师在课程中的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与其他的辅助性评价和参考性评价相辅相成,切不可忽视教师的课程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综合评定,应占总评估的60%-80%。
        例如在人教版最新小学体育课程纲要要求中,小学5—6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参与不同的日常运动,体验快乐与紧张、兴奋与疲惫、成功与挫折等多种情绪,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也能够在处于一定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逐渐形成克服困难、同挫折勇敢作斗争的强大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借助1+N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的情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育课程,磨练学生的意志。
        总结:
        1+N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解决现今部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针对性、并未理解小学体育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未能处理好多元评价与教学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助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学校引入1+N教学新模式,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从初级教育阶段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闫汉英.浅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7):3-4.
[2]李亚琼.浅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1(11):96-97.
[3]蔡红军.微课在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8):25-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