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线上美育资源共享服务应用研究——以辽宁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李营 许晓政 甄照旭 丁雪宝
[导读] 师资、学生、支撑资源、软件/硬件、服务环境、传播媒介等共同构成了教育共享服务体系。

沈阳理工大学  李营  许晓政  甄照旭  丁雪宝

摘要:师资、学生、支撑资源、软件/硬件、服务环境、传播媒介等共同构成了教育共享服务体系。本项目从美育课程方案建设、师资培养策略、混合式融媒体教学、跨校合作等角度研究创新型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强调“厚内涵,薄规模”的研究理念,促进我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美育工作发展。
        1.线上美育资源的现况
        以辽宁省为例,高等教育美育资源线上共享成果丰富,辽宁省多所高校自主建设艺术类视频精品课,依托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平台,提供线上修课服务。其中沈阳理工大学《陶瓷艺术一讲一做》、东北大学《书法课堂》等为国家级视频精品课。中小学美育共享资源日渐成熟 辽宁省教育厅建有“辽宁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中小学视频精品课程资源。美术教育资源较为完善,主要以中小学美术课堂课案为主。乡村美育政策支持 2020年8月辽宁省教育厅公布33所高校设立“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项目”全面开启辽宁高校服务乡村美育工作。
        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持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全国美育工作的基本目标。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推动了高等院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乡村美育研究由来已久,2008-2020年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关于乡村美育工作研究论文约30余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等方面。
        乡村美育工作形势仍然严峻,在乡村教育中,美育是教学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性的美育资源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和整合。资源开发尚需途径创新 挖掘和整合地方性美育资源,寻找和创新可持久的美育工作内容和方法是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化辽宁省乡村美育工作内容、创新高校服务地方路径、寻找乡村美育师资培训的新方法。研究乡村美育共享服务体系,为我省制定乡村美育工作规划和政策提供借鉴。 2)透视辽宁地域范围内乡村美育工作现状与问题,丰富地区美育工作研究内容。3)探索乡村美育共享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益补充美育工作理论依据。有助于了解辽宁乡村美育现实状况,从而有利于我省整体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2)为辽宁省2020年启动的“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3)为辽宁省各市乡镇政府及各级中小学校提供实践蓝本、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
        我国中小学美育工作现有共享服务体系整理与分析,建立基础数据样本库;2)辽宁城乡中小学美育现况的分析,总结城乡美育工作的差异性,分析形成原因;3)寻找出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问题成因;4)研究创新型乡村美育共享服务体系,提出动态的、可操作、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方案。系统建构法,从策略、进程,由内而外整体建构乡村美育共享服务规划体系,对体系各要索及其逻辑关系予以系统优化,以达到服务功能性的最优化。文化剖析法,从地区文化出发,考察地区生态人文文化表现,揭示其背后深层的文化艺术根源,反映最深层的审美需求,以最终确定地区特色优先规划的价值。多维对比法,共时需求与供给、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等,对比美育服务系统化之前与之后,勾勒其文化育人优先规划的特点和规律。个案研究法,基于美育服务系统规划案例,经课案、体系、平台等,做全面分析,不止于就事说事,而是深入析出因果关系,提出更优的服务共享体系。
        2.现行美育服务体系与模式比对分析
        美育服务体系建库与素材处理,研究全国各层次美育服务体系案例,分类建立中小学美育资源库;从教育特点、美育原则、策略、方法对比等总结各地区美育服务体系。美育服务体系的宏观分析,分析服务体系如服务内容标准,探讨其美育服务内容、师资培训策略、服务体系形式,找出常用的衔接手段、服务关系及跨专业行业纽带等。美育服务体系的微观分析,分析共享服务系统各部分的构成要素,如课程标准建立、课程包内容、服务标准化模式、服务体系理念等,探明共享服务习题的规范与构建细节。
        根据分析出的美育服务体系要素,从三个方面比较城乡美育服务体系模式;服务对象比较,对比分析城乡美育服务需求侧特点,提炼服务对象审美诉求、背景差异、限制条件、提升空间,找出其对应的接受模式,建立需求微观模式。服务主体比较,对比分析城乡美育服务供给侧特点,分析服务供给方实践检验、环境差异、制约条件、拓展空间,找出其对应的服务模式,建立供给侧中观模式。服务形式比较,对比分析城乡美育服务形式异同,研究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稳定性的模式养成机制,分析出其对应的可视觉化的构成条件、实施载体,建立宏观模式。



        3.、线上美育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国家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参照,以辽宁省教育厅“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为基础,遵循规范性、服务性、开放性等原则,力求以点带面,共享普惠。 按需求构建以爱国精神、地方特色、传统美德为主题,以校企联合、学科融合、师资共建、平台共享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给出不同区域可操作性强的通用实例。 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服务内容的丰富扩容、服务形式的多态融合。如全科教师浸润、中小学课内外兼容性美育课程、全域式混合式服务、校企联合可实施性等。
        全员参与 乡村师生、高校师生、行业专家、社会团体;
        全时贯穿 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生活间隙、学习课余;
        全域协同 城市高校、农村学校、培训企业、实习基地。
        构建新型开放共享式的农村美育课程体系,用得上、使得顺、服务好、配套全、可操作、模块化、可复制、可持久。减形不减义,重服务质量轻服务形式;增色不增量,重审美提高轻内容冗杂。“美育浸润”涉及辽宁省众多乡镇中小学,服务内容重在刚需,以点带面积极有效。共享重实践, 基于服务乡村的共享美育模式,全面覆盖、实践破冰,解除困境方显方案优化意义。操作模式化, 规范完整、方便可行、多方互惠、切实有效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是共享服务的价值所在。模块化,交互式教育模块、闭环效应实施方案、数据共享性分析、资源集成化组合。科学有效,人文创新、知识创新、产品服务、机制竞争、城乡社会文化和谐共存与交融。可持续方法,包容、团结、协作、共赢,符合社会精神需求的逻辑、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
        建库 整理国内中小学美育教育资源,分类建立开放性的多模态的资源库;
        对比 研究城乡美育体系的驱动模式,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展开系统对比;
        探理 基于美育服务系统的深入分析,阐释现行乡村美育共享服务体系理论;
        建模 根据乡村美育的实际诉求特点,规划新型乡村美育共享服务体系模式。
        规划为何优化美育体系,立于辽宁文化软实力战略高度和乡村美育的现实刚需,基于艺术育人动机和目标,恰当推出的美育体系优化概念。规划何对象优先服务何地,系统发掘地区差距,注意美育需求侧问题,厘清规范的供给侧服务体系,以应省内各地教育之需。规划服务乡村何人求何效,分清受众需求层次,力避盲目代其确定所需和简单化一刀切,据不同区域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有的放矢。规划如何艺术共享服务体系,重在探讨“如何”讲好中国美育,如何运用高校资源、社会服务、区域互助等方略及其优化组合,助力辽宁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服务。
        4.结论
        乡村美育的建设工作是提升乡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国乡村美育教育的难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教育问题。在国家近年来积极开展的有效政策支持下,创新发展乡村美育形式,高质量发展乡村美育成果是初等基础教育领域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有效融合资源、有效利用资源、解决城乡美术教师的人员师资问题,鼓励艺术教育人才进入乡村基层也应进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教育目标中。
        课题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项目编号:2020TMJR-18
参考文献
[1]林清凉.2015年中国美育研究述评.美育学刊.2016
[2]陈晓清.农村中小学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3]胡樱平.新时代中小学美育的三大实践路径.中国教育学刊.2018
[4]杨嘉晨、李庆本.中国美育研究2018年度报告.美育学刊.2019
[5]王文君.新时代乡村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9
[6]李梅.艺术高校课堂教学与“新乡土”社会美育互动策略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9
[7]何玲.美育共同体:内涵、特征及时代使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
[8]郭艺涵.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德育价值.中国教育学刊.2020
作者信息
李营(1984年--)女,汉族,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沈阳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设计学
许晓政(1982年--)男,汉族,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沈阳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甄照旭(1997年--)男,汉族,研究生在读,沈阳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设计学
丁雪宝(1998年--)女,汉族,研究生在读,沈阳理工大学,研究方向:设计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