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汪金涛 安徽马鞍山 243041
[摘 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和实施者,二者应在教育实践中统筹起来,实现相互弥补的协同共进。《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核心的通识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提供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法制教育,拓展文化视野,为高校在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思政课程做出深入研讨。
[关键词] 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接班人[2]。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做好师德教育,持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一、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时代使命和国家担当,是造就新时代新青年的大本营。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依托,思政是关键,如何在专业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呈现思政元素、体现思政理念、散发思政味道,如何区分好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如何打造新时代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课堂,实现价值传播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这是实现高校立身之本的生动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做法和教育方式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符合了新时代的要求,明晰了立德和树人的责任,能够将价值传播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协同发力,实现了价值软传播和知识硬传播的辩证统一。高校培养新时代新青年,调动全员育人积极性,当然是教师首当其冲,专业课教育和思政教育聚焦的育人需要协同发力、彼此促进,发挥1+1>2的协同优势,促进价值传播和知识传授的同向同行,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人”,立足点是“育”,着力点是“全”。一是出发点是“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建好、用好党的领导主阵地,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传播和知识传授的有效融合,实现“思政观念”的软传播,弥漫出沁人心脾的“思政味道”,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二是立足点是“育”,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如何“育”,课程思政是方法和手段,开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书育人,坚持因材施教,于无声处实现“润育无声”。三是着力点是“全”,突出了“三全育人”的重点,体现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教育主体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转变,实现教育客体从“全负责”到“河长制”的转变,实现教育环体从“盖不全”到“全覆盖”的转变,发挥“课程思政”、“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优越性。
(三)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伟大成就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融人“中国梦”,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故事、家国情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元素,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心中深深扎根,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实践锻炼中升华精神境界,在知识学习中加强品德修养;引导大学生树立“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不断增长见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知识就是奋斗,鼓励大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幸福观。
二、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要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寻找课程内容与价值观引领的结合点,根据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找准思政内容切人点;同时思政材料要贴近教师的思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既要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又回应教师的关切,才能引发教师的心理共振和价值认同。具体说来,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动态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挖掘既要紧扣时代发展又要回应教师关切的问题,而时代在发展变化,教师关切的问题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思政资源的动态挖掘机制,及时更新补充思政资源。开展思政资源筛选,去除不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的思政资源,根据国家政策及实践需要查漏补缺,确保思政资源能紧随时代步伐,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人课程;
(二)全过程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挖掘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包括课前、课后以及自主学习等各环节,全流程挖掘思政元素,全程铸魂育人[4]。比如在教师授课的PPT.上补充全国及本地的优秀教师简介、计算机科学界的名人介绍、我国在计算机技术行业取得重大成就、网络安全的典型案例,“课程思政”核心要点等;根据课件内容的不同选收合适的中国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选取体现中国元索的图片作为背景图片等;
(三)全方位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元索的花据要不仅仅拘混于课程内容的角度,还要从讲解的范例,处理的对象、教师的示范、案例分析等角度寻找思政内容和课程内容最有利的结合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范例本身就可以是很好的思政教育切人点,比如,排版的段落是于永正先生的的“蹲下来看孩子”,统计的数据是“徐州教育发展的相关统计报表”,编辑的音频视频为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等等。
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力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将思想教育融于学科知识传授之中的思政教育新形式,本身就带有融合的思想,如何把高度概括的“课程思政”内容细化为对具体学科内容的要求,潜移默化地融人学科教学当中,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对教师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教育”,同样,《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也不是“计算机学科内容+思政内容”的简单罗列组合,应该在把握学科内容、思政内容、计算机技术融合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各种载体,根据不同载体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融入不同的思政内容,找准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掌握信息时代的话语权,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中,不只是“技术过滤者”、技术使用者”,更多应该是“技术设计者”。教师应依据学科的不同,深人挖掘思政元索,构建教学的创新模式,把恰当的内容,在恰当的时间,采用恰当的载体,以恰当的方式融人到学科教学中,掌握信息时代的话语转化,既听得懂“网络原住民”学生的话,又要把思政术语转化为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让学生们真听、真信、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结语
在深人推进基础课融人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员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思政教育,让学员在学习计算机通识知识、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开阔胸怀,构建具有信息化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第二.坚守计算机专业知识定位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教员在讲授知识时,并不是每堂课都要融人思政教育,有的内容不适合加人思教元素,绝不刻意机械地嵌人思政内容,否则,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3-19(0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4] 王文霞,余岩波.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以"Flash动画设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1,7(4):31-32.
[5] 朱洪强.创新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进路[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8):31-33.
[6] 杨杰.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文存阅刊,2021,(2):115.
[基金项目] 皖江工学院2021年“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资助(WGKCSZ21014);皖江工学院2021年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资助(WG21017ZD)。
[作者简介] 汪金涛(1992-),男,皖江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