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留守”困境:基于对王东华的传记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乌音嘎
[导读] “留守儿童”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群体之一。本文以王东华的留守经历为研究对象,运用传记研究和访谈法,从自我决定论视角梳理并分析王东华跌宕起伏的成长经历及走出困境的原因。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乌音嘎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留守儿童”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群体之一。本文以王东华的留守经历为研究对象,运用传记研究和访谈法,从自我决定论视角梳理并分析王东华跌宕起伏的成长经历及走出困境的原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得到满足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重点。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应注重 “留守儿童”早期陪伴者的教育指导、“留守家庭”与“父母家庭”的衔接、培养“留守儿童”努力上进的品质和创造改变命运的“契机”。研究结果对广大社会工作者开展留守儿童服务,解决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留守儿童,王东华,传记研究,社会工作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全国妇联在2013年5月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提到,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在2017年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新兴力量。”但,目前在社会工作领域对留守儿童如何形成“内驱力”,从而走出“留守”困境的研究极为缺乏。本文以王东华的留守经历为分析案例,运用传记研究法和访谈法,从自我决定论视角梳理剖析王东华跌宕起伏的成长经历并对王东华如何走出“留守”困境,成就自我的原因进行归纳,为提高社会工作者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服务实效,助力解决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一、资料收集
        (一)间接收集
        本文用于分析的文献、视频等资料:王东华的著作《发现母亲》、《闫虹访谈》“王东华母亲教育”微信公众号、好看视频“王东华 母亲教育”“母亲教育视频号点赞转发及讲座群”等。
        (二)直接收集
        为了深入了解王东华的成长经历,验证本文分析思路的准确性,笔者于2021年5月13- 14日,赴北京市海淀区母亲教育研究所与王东华进行了,2次共计6小时的面对面访谈。
        二、王东华的“成长”经历
        (一)留守:外人眼中的“天才”,父母眼中的“大呆子”
        王东华出生后半年由于母亲患病而寄养在外祖父母家10年。在这10年中没有与父母共住一个屋檐下,导致缺乏互相联系与沟通。但外祖母和外祖父对他是十分“溺爱”的。由于外祖父是个私塾先生,王东华得到了一定的早期教育。
        王东华曾说:“我本身是个留守儿童,我在外公外婆家生活了十年......我外公是个私塾先生,我四岁五岁就已经会读东西了。我小时候,人家都说我这个小孩子特别聪明”。王东华在其著作《发现母亲》一书中提到,会写字后又让我写日记!......六七岁偶然读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呵旁观者文》的那份新鲜与惊讶。[[[] 王东华.发现母亲中[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 29.]]他在《闫红访谈》中又提道:但是,回到父母身边,他们没有任何的欣赏,后来因为我跟父母关系不好,很少在家里说话,他们叫我“大呆子”。[[[] 闫虹访谈“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王东华”2019.07.01 09:15 济宁新闻客户端.]]
        (二)回家:父母希望我死去
        十年后回到父母身边的王东华,面对新的环境,发现生活习惯、方式大不同,互相间没有沟通、体谅和关怀。父母亲还处处否定他的行为,让他开始厌烦父母亲,使得家庭矛盾增多。
        王东华说道:第一次把我打服的时候,我的父亲上班之前用皮带抽我,抽完后叫我站在这个地方,我这一天不敢动。回来后继续打我,把我“打服”了。从此之后我在这个家里面不说话,他们给我起的外号叫大呆子。我在我父母身边的7年,对我的性格、对我的思想各个方面影响非常大……我感觉到父母不爱我,希望我死去。[[[] 闫虹访谈“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王东华”2019.07.01 09:15 济宁新闻客户端.]]在《发现母亲》中他提到,当我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我无法能够立即入家随俗......即使是面对父母也难改过去任性的坏习惯。[[[] 王东华.发现母亲中[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 4-5.]]
        (三)怨恨:考大学就是为了离开这个家
        在外祖父家的十年,让王东华与亲生父母间在同一事件上的看法、行为产生隔阂。别人眼中的“天才”在父母眼中是个“大呆子”、沦为家庭的出气筒等表现出很多自己的价值无法得到父母认可的困境。王东华自身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爱,他下定决心要远离家庭,远离父母,考大学。
        王东华说道:家的外面永远是美丽的,离家越远,这种美丽越动人!......我考大学最强烈的动因不是别的,而是要远远地离开这个家!我恨透了这个家,恨透了我的父母。[[[] 王东华.发现母亲中[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 4-5.]]
        (四)希望:邂逅《早期教育与天才》
        考上大学后王东华奋力学习,在准备毕业论文时,看到了木村九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也由此一个理工科生开始研究了家庭教育。看完这本书后,王东华默默比较自己的亲生父母与书中的父母,并对早期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越研究越理解自己的内心。



        王东华在书中写道:这本书正好恰如其时地疏通了我被仇恨和痛苦淤积的心灵......我之所以能被木村九一磁化、俘虏......正是在这些优秀父母的对比下我才强烈地感到了自己的缺失,才最后被那样的一句话凝固定格住了!我之所以能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并不是母亲教育、母亲作用在吸引我,而是早期教育地那种神奇效果吸引了我,而是人的童年对人的一生无可估量地重大影响吸引了我。[[[] 王东华.发现母亲中[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 28.]]
        (五)和解:不是“人性”而是“动物性”
        王东华在对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的研究过程中理解到父母并不是有意要伤害自己。当父母面对十年分离的儿子时不知道怎么与儿子相处,面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儿子的痛苦与王东华当时的无法融入、不知所措的痛苦是一样的。
        王东华谈到:“我研究了以后,我对我父母没有任何的憎恨。为什么?这不是人性的问题,这是动物性的问题。所有的哺乳动物生下来以后都有一个认母敏感期,过了这个时间,小鸡不认母鸡、母鸡不认小鸡。”[[[] 闫虹访谈“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王东华”2019.07.01 09:15 济宁新闻客户端.]]。“现在不会像过去那样理解这种的不幸了”[[[] 王东华 《发现母亲》中国妇女出版社[M]:2014.01;481;5.]]。
        三、走出“留守”困境的原因分析
        从王东华的成长经历可分析出以下“留守”困境:重返父母家庭的困境、重建家庭关系的困境、重建价值认同的困境。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分析的话,他是如何走出留守困境,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
        (一)满足“自主需求”
        自主需要是指提供控制感的支持,给予一定的自主性和掌控感,可以更好地探索自身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帮助自我激励。
        王东华前10年在外祖父母家里,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与优于其他孩子的早期教育。可以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王东华的“自主需求”是得到了满足的。按他的话说外祖母非常宠爱甚至溺爱他。10年后,他回到父母家庭后在互相理解、磨合过程的过程中他在事情的选择上仍有足够的自主权。例如自己决定考取哪个大学、进入大学后修双学位、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等都具有足够的自主权。这些都证明了王东华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感。
        (二)满足“胜任需求”
        胜任需求是指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一种内在而非外在的成就标尺。
        王东华在访谈中说道外祖父与外祖母给他打下了很好的“气概”。他所谓的“气概”就是将自己归入第几流的自我认知,也就是说王东华对自身有很好认知。他在家庭教育的深入研究中开始理解父母亲当初做的选择和对他的方式,这个现象也回答了他自己的疑问“父母亲为什么对我这样?”。在这段时期里胜任需求也达到满足。在研究中他在“母亲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在这方面拥有了一定的能力,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了明确的方向和价值。
        (三)满足“归属需求”
        归属需求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一个通过整合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价值观与追求,再加上对他无条件的爱,所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
        王东华在小时候得到外祖父母的关爱、认同,归属需求是达到的。可是返回父母家庭时候这个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当他自己成家后,拥有自己的家庭时又找回了归属感。
        王东华不管是由于早期教育的吸引而开始研究并成为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还是因为呼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出书,这些都体现着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动力从而有了之后成就。
        四、对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
        (一)“留守儿童”的早期陪伴者的正确教育指导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阶段是建立习惯、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陪伴者很重要,陪伴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工作者要引导留守儿童早期陪伴者,使其更好地进行早期教育。
        (二)注重“留守家庭”与“父母家庭”的链接
        在“留守”期间多与父母互动,保持联系与良好的关系。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情况并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引导父母耐心清楚地解释孩子之所以与父母分开的原因。
        (三)培养“留守儿童”努力上进的品质
        努力上进最重要的在于动力,就是培养内驱力。如果内驱力已形成,即使没有外界的要求或奖赏也会自主地成长与学习并做出行动。在培养内驱力时需要满足三个需求:自主需求(自我的控制感、掌控感)、胜任需求(自我能力的意识)和归属需求(关爱、认同)。
        (四)创造改变命运的“契机”
        “契机”有很多种:一个人、一本书、一个讲座、一场活动、一次谈话等。社会工作者要依托各种平台,链接资源,创造更多改变留守儿童命运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闫虹访谈“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王东华”2019.07.01 09:15 济宁新闻客户端.
[2]王东华 《发现母亲》中国妇女出版社[M]:2014.01;481;29.
[3]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 自驱型成长 机械工业2020.07:99-100.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