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乡村养老现象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陈霜
[导读]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在老年人口的比重中是最多,其老龄化速度也最快,相对应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任务也就最重,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霜  637000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在老年人口的比重中是最多,其老龄化速度也最快,相对应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任务也就最重,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科学理解三种理论即存在的人、本质的人与发展的人,多向度地解读养老人文关怀于实践发展的深层价值,寓理论于实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人文关怀体系,更好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公共政策;乡村养老
        一、老龄化现象现状及影响
        人口老龄化即表示社会中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定比例。依据目前国际普遍认可的标准,总人口的10%超过60岁或者7%超过65岁的国家或地区,这就已经是老龄化社会。据业内专家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2025年左右首次突破3亿,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高达35. 1% 的比重。因为庞大的农村老年人人口数量,决定我国人口工作的焦点在农村上,同时制度保障的重点应在养老公共政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改变,农村地区经济不断发展,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城镇化、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推进,进行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和家庭结构转变使家庭养老负担和压力在新的家庭结构中变得更加沉重。为减轻子女负担,老年人基本都会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留守家庭,这是老年人在自身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随着以上现象的愈加严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迅速发展为一大社会治理难题。必须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乡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作为今后社会常态,人们对这种人口变化缺乏必要的改变。使得老龄化在今天依旧被看作是涉及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一种挑战。这将会对家庭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等各个领域造成一定冲击;并且也会对文化与政治层面有所影响,老龄化不仅会改变我们人类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甚至是政治力量格局。在中国,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与增长速度快、“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以及“敬老尊老”的原则等诸多因素,也会放大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养老人文关怀的价值基础
        由于我国人口年龄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大陆劳动力总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重关系正在逐步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中国传统的养老金制度即将面临极大压力。到2020年,年末全国范围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已达到99865万,较比上年末同期增加了3111万。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所有的农村地区同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各类社会保障福利是不一致的。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居民,而农村地区的公共支出是非常有限,所以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将更加紧急。截止2020年末,年末我国各类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会服务机构总数为4.1万个,其中综合性养老机构3.8万个,综合性养老服务床位823.8万张。应多角度解读养老人文关怀,融理论于实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人文关怀体系服务。
        (一)存在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立足点和前提是人的存在理论。马克思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矛盾出发,揭示人的现实存在特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1]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既然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动的,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就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马克思讲的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不仅具有鲜活生命,而且从事实践社会活动的人,“现实的人”的活动不是离群索居、互不关联的纯粹的一个人行为,而是彼此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既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进行的一个社会行为。为适应于生产实践的所有需要,人们自然而然的结成了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人应该是具体的、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中国是一个按照人际关系和血缘关系而非地域原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民族国家,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出浓重的敬老文化成分, 即我们俗称的“孝文化”或“崇老文化”。在传统社会中,这种文化模式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伦理属性和制度属性特点,它不仅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主导了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亲子关系成为中国家庭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不同于欧美国家的以维护夫妻关系为整个家庭轴心,赡养父母对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一项义务职责,是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大回报,由此逐步发展出形成了中国家庭养老的文化。父母对子女的投资及帮助,同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帮助是一种存在着因果的关系。不能只看重传统养老模式,忽视老年人作为现实的人,也需要精神寄托,也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
        (二)本质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主题即人的本质论。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是人因为有意识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特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经济、政治、法律及思想关系等都包含于社会关系。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便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人,其本质也无法到现实生活之外去探索。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对于社会关系的改变和发展,就抓不住人的本质,就无法真正理解现实的一个人。


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指导养老人文关怀在实践过程中要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尊重人的劳动活动,发展人的自觉创造性,不能把人禁锢在制度规则的框架里;要分析人所具备的社会特性,看到人的个体差异,不能拿统一标准去看待每个人;要看到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有益于人发展需求的自然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三)发展的人
        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最终落脚点。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刊物创办之初,就明确表述了政治解放不是人类的真正解放。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将共产主义生动地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在资产阶级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其劳动和私有财产都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必然规律,提出了将二者目标相统一即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整个个性的全面发展指是人的生活、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现实就是如果人们拥有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其真实个性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人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因为一个人实现了全面发展的人,肯定也就是自由的人。
        三、以人文关怀的思路重构养老政策体系
        孝敬父母指给老人物质和身体上的照料,它包括态度上、精神上的孝敬。我国一直推崇“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等孝文化,这些思想对农村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有很大影响。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是指以农村老人生活所在地的村落、村庄为载体,利用农村社区的资源,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的力量,使老年人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得到充分的养老照顾和帮助,农村老年人养老最佳的选择就是农村社区养老。但就目前现状,农村社区养老对所在农村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要有资金支持、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和养老服务相关的各个领域人才支持等。
        (一)加强人文关怀教育,重视农村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
        重新定位老年人的在社会中的角色, 协调老年人群体内部关系以及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之间交流和联系, 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经济有了发展的契机,但农村老人精神文化方面没有进展。农村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忽视,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另一个方面是由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流沟通的失调,农村缺乏对老人关于正确的休闲观方面的培养。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村地区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渠道很单一并且宣传不到位,基本都依靠广播、电视、村民大会。农村社区通过建立专门的老人活动室、医疗卫生站、文化广场,能够在有效地保障老人的身体健康,丰富和谐老年人的生活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农村,很多老年人继承着一些失传的民间艺术,如编织工艺、泥塑艺术、剪纸等民间艺术遗产。让广大老年群众参与进来,加入社区的建立,不仅可以让这些文化得到复活,老人也会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在精神上也会变得愉悦。农村社区同样依靠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和农村环境的治理开发乡村旅游业。社区建立老年人互助关系网可让农村的老人互相帮助、照顾,这样既加强了联系,也减少了其他开支。
        (二)加强乡村养老机构建设。
        传统的孝文化所推崇的是子女孝顺,孝敬老人,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安度晚年。农村的老年人会认为进入养老院有失体面,有悖孝文化。社会风俗和思想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有很大的影响,要想整个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就要更新大众的思想,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大范围内被接受,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就尤为重要。而且养老机构同样也是一种可以帮助其提供全方位集中的居住与照料服务,为家庭解决不便之处。公共政策设计应当对老年人口主体结构等方面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老年人整个社会地位和作用都应该有着灵活的定位,而且不能把他们统统认为是需要被供养、受照顾、被抚恤的对象。不能让老年人认为自己是不被需要的,是被社会淘汰的。
        (三)重视政策法规扶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了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国家还需要在政策上给予老人更多的保障,保护老人应有的养老权益,实现积极的健康养老。养老的主体、养老服务供给方以及农村社区养老所涉及的政府社区工作人员的权力和义务要规范化和制度化,要保障农村老人在经济上没有担忧,轻松养老。目前,我国缺乏对老人权益专门的保障法,应出台一些加强老人保障的制度和法律。对于提高老人收入,国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进行粮食种植补贴,让农村老人在务农收入上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30.
[6]彭希哲,胡湛.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 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222-223.
[7]陆子健,徐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34-38.
[8]贾玉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当代诠释[D].河北经贸大学,2012.
[9]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2月28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