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 张玉琴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张玉琴
[导读]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刚从幼儿园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走进小学,接触新的人、事物、知识等,他们的内心难免会出现一些变化。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南站小学  张玉琴  云南昆明  650011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刚从幼儿园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走进小学,接触新的人、事物、知识等,他们的内心难免会出现一些变化。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在后续的教学指导中影响学生的状态,继而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如果教师可以认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组织家长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将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实现精准化的健康引导,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家校共育才更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教师有必要从以下视角分析探讨。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阶段;班主任管理工作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青年一代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提升,对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比较关注,尤其重视其全面发展,因此对家校共育理念认可度更高。但新时代下,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溺爱现象尤为严重,又削弱了家校共育效果;而随着留守儿童、流动学生的增多,也给家校共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总而言之,如今家校共育不仅面临着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考验,给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班主任集思广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能在教育管理中落实家校共育。
        一、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共育实施的方式较为单一,亟待创新
        家校共育是一项具有高度兼容性、创新性的管理策略,在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家校共育管理策略仍然保留在家长会、家访以及电话沟通的层面,不管是线上合作还是面对面沟通,形式都相对单一、僵化。这影响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效率,不利于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沟通时间少,未建立长效机制
        就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开展情况来看,通常只有当学生成绩下滑,或是违法纪律、出现思想偏差时,教师才会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而这样接触其目的在于解决当下学生存在的问题,家校共育缺乏深度,一般情况下这种交流时间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旦问题得以解决,后续交流中断,导致家校之间缺乏一种长期合作意识。而且,学生在某一时间段所暴露出的问题,仅仅是一部分,这些问题背后所隐含的不良因素,如行为习惯、厌学情绪等,不可能一下形成,势必是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但是由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时效短,导致这些问题苗头被忽略。而当问题出现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仅仅是针对问题,表面上看似问题得以解决,但是背后的不良因素依旧存在,家校共育效果不理想。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
        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如果过度地依靠教师的课堂管理,就无法发挥教育效果,因为教师面临的学生群体较为庞大,对学生的综合情况了解得少之甚少。然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可以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进行家校共育模式创设过程中,可以引导家长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效用,可以构建不同的信息交流群,例如:QQ群、微信群等等,让家长参与到教师的公共管理过程中,针对教师针对学生日常存在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是建议,实现家长和教师的实时互动和沟通,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全体教师会议,给教师一个交流互相的学习平台,及时地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方法,取长补短,提高班级管理,进一步的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二)结合走访,通过家校共育、因材施教来解决问题
        在小学教学中,走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


在教师走出学校走进学生的家庭之后,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的状态、家长的情况、学生成长的情况等。同时,在走访的过程中,也为教师和家长、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在沟通中,教师可以结合家长的阐述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分析,将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家长的表现关联起来,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引导,达到在家校共育的环境中因材施教,继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心理管理工作的效率。例如,在走访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班级中一名学生的家长比较开明,但是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虽然不是很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见,安排学生在周末参加芭蕾舞班、象棋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在课堂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并不重要。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表现非常不理想。
        (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来实现家校共育
        单靠家长和学校的努力肯定是不行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学校里,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供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前去咨询。在校园里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学的讲座,让学生可以从书本之外了解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教师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伙伴,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应当及时沟通解决。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近期情况有些不对劲,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给孩子鼓励和支持,用爱的力量帮助他们驱赶内心的阴霾。
        (四)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家校共育合作意识
        要想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教师与家长就必须要形成统一的思想观念,达成教育理念一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若双方“三心二意”,显然是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反而还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时,首要任务就是要与家长形成统一思想。不论是“一切为了学生”还是“一切为了子女”的思想本质都是相同的,彼此应当本着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优质发展而达成共识,因此,班主任应与家长就学习目标、家庭作业、起居饮食、教育指导等方面密切合作,保持交流频次。此外,教师与家长之间也应相互尊重和理解,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参与学生教育。在家校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情况,教师与家长之间也可能发生分歧。这个时候,班主任就必须要注重沟通技巧,合理调节双方情绪,以“和谐”为原则,推进和家长之间的相互尊重,确保双方密切配合。当然,在家校共育中,班主任还应当明确自身与家长的责任,在智、德、礼、劳、体等方面,各有侧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媒体时代,小学家校共育优化策略探究过程中,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小学教育管理信息的交互、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还应该强化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要及时地了解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做好指导性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种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管理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为家长、教师、学生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还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机会,这是新时期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明确了现代化教育的目标,这能实现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密切合作,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强化引导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理论,为广大教师、家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蒋望春.家校携手共育学生美好未来[N].语言文字报,2019-12-27(011).
[2]李晓丽.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J].当代家庭教,2019(33):8.
[3]曹君.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1):12.
[4]周晓梅.家校沟通的力量——小学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J].家长,2019(31):104-105.
[5]盖瑞雪.家校合作和谐共育亲子阅读传情成长[J].新课程(上),2019(10):2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