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路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张静帆
[导读] 思政教育是在不断前进、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还需要与各种文化进行一定交流,积极进行应用。

合肥城市学院  张静帆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思政教育是在不断前进、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还需要与各种文化进行一定交流,积极进行应用。尤其是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明显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然后高校用这些文化资源,辅助开展思政教育,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塑造正确的价值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思政教育开展更加顺利、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以优化总体的教学实效性。但就现阶段来看,二者的融合应用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客观认识,针对性修正。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 思政教育; 教学融合;
        在高校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十分关键。二者密切结合、有机联系之后,对于学生知识学习、素养提高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价值和实际性的意义,作用非同小可。高校在具体开展教育以及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高校只有充分认识问题的所在,契合其自身相关文化运用的价值和意义,再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寻求有效的融合路径开展实际教学,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与培养效果。
        一、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合不足分析
        (一)学生认知不足
        大部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是有限的,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人文角度来说,认知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体会相应文化,在文化认同、文化利用方面就会面临着实际性的问题和客观性的不足。这样的问题不容小觑,从主流的学生能力评价方面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技能,如专业技能、外语技能等,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明显减少,学生参与程度也有所降低。比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日,像寒衣节、花朝节等,本质上都是文化的体现,但这样的节日在学生生活中十分少见,就导致其对文化了解有所缺乏。没有了解的渠道,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也面临问题,思政教育也难以有效与各类文化进行融合。
        (二)教学能力不强
        思政课本质上有着较强的时代性、思想性等方面要求,同时,在政治觉悟、理解方面也有着较高的标准。教师要从生活、文化、政治等多个角度去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能力十分有限。思政课具备较强基础性,教师若不注重自身相关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十分单调,方式较为单一,导致最终课堂教学相对较为枯燥,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且认为这一课程就是单纯的记忆、背诵,内容枯燥。教师循规蹈矩地开展教学,不思考如何创新,对于各类可利用资源也不十分关注,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面临着一定问题,甚至出现很大程度的不足。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能力及其专业知识学习情况,但是在思政教育方面采取了照本宣科的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政治思想知识没办法具象化,也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如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会受阻,课堂无法有效互动,与学生的生活也没办法有机结合。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产生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和教师的关注度不足、能力有限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难以挖掘,不能有效和思政教学进行结合,带来很多实际性问题和不足之处。
        (三)文化环境不佳
        本质意义上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较强的价值和实际意义,起到的作用也较为突出,但是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融合方面还存在着一定不足。这样一来,就导致教育方面的应用面临实际性考验和挑战,文化交流性和融合性不强,更会带来很多实际性问题。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将其直接抽出来就可以辅助教学,这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融合环境。这样的环境塑造,需要教师、学生都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重视。


只有在文化融合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德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加强,结合课堂的教学利用,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从目前来看,对环境方面总体的关注程度不高,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不利影响,最终融合时也存在很大阻力,教学利用的成效不佳,还需要加以优化。
        二、有效的教学融合路径分析
        (一)提高认识程度
        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挖掘、教学利用必须结合学生、教师现有的实际情况,使其进一步提高认识程度,更好地丰富自身的认知,才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融合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认知程度,首先可以从实际角度出发,针对性进行文化方面教学,以高校思想教育与德育作为教学的主阵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多媒体不断发展之后,可以利用的资源明显增多,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这些电视节目都是传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阵地,自身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一系列人文价值不容小觑。同时也是进行德育的好机会,可以把德育当作教学核心,然后围绕这一核心,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等方法,协同开展相应教学。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群体的认知程度可以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从中挖掘相应的教学资源,协同开展后续教学,取得的效果相对更加满意,带来的影响也更加积极,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相对更好。
        (二)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在教学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自身往往也具备较强的基础,是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思政能力的关键所在。鉴于现阶段常见的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有限问题,要从本质上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总体教学效果。教师能力、水平与学生学习呈现高度关联性,本身具备较强的引导性,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具备较强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全面性。尤其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过程中,教师使用一些趣味性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客观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增强课堂的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还需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得到提高,让教学更加游刃有余,引导学生参与思政教学,让原本单纯的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
        (三)拓展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拓展十分关键,尤其是对思政教育来说,本质上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后续教学过程中,要起步于教材,然后拓展向文化、生活,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契合点、切入点,加强其拓展性,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思政教育要注重自身的拓展性,这是教学效果优化与提高的关键所在。那么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哲学、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优化,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金融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可以着重廉洁奉公等品德的培养,而像工程类,就可以着重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信阳学院在这方面,选择了与传统艺术进行结合,并积极进行创新,让传统艺术背后的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得到体现,发挥德育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还面临着认识程度不高、教师能力有限、文化环境问题,还需要高校积极采取提高认识程度、强化师资建设、拓展教育内容等方法来保证有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翠翠,明成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融合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5):114-116.
[2]崔玉婷.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探究[J].长江丛刊,2019(6):46-47.
[3]陈桔华.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研究[J].海外英语(上),2020(5):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