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孙伟娅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孙伟娅
[导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书面文字、提高他们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开展的一系列训练,是以阅读文章为主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卫都路小学  孙伟娅  河南 鹤壁  456750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书面文字、提高他们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开展的一系列训练,是以阅读文章为主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在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唤起他们阅读的热情,进而能熏陶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并根据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特点等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促使小学生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培养也成为重点内容。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需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自主学习。不过,因为年龄的关系,学生阅读方法技巧的学习掌握明显不足,难以保证自主阅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教师需对学生加以科学正确引导,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促使学生可以真正进入阅读世界,感受阅读乐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阅读兴趣的培养
        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阅读教学,先要做的便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需要首先做好的便是利用巧妙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不正确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基于语言表达之上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急性交流,才能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发挥真正的作用,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但是现在大多数教师更加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了教学的质量,不能通过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且,即使一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问题的提问方式不正确,学生只能通过回答是或者不是来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久而久之,学生等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学生不能在课堂中积极的思考,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的对策研究
        (一)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阅读的过程本身就需要学生去实现,所以教师在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后,还要注意“满堂问”这个问题。在课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可使用翻转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对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并预习,然后减少教师在课上以口述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间,鼓励学生在课上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等,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或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悟。而为提高学生在课上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阅读主动性,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还要注重在课堂上的身份转换,通过营造轻松、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主体的想法,并将自己看成普通的一员融入课堂活动中,以此促使学生在环境氛围的感染下以及老师的尊重、鼓励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课上。
        (二)营造阅读氛围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是持之以恒的过程,有效的阅读必然经历长久的阅读时间以及多样的文学内容积淀,才能形成完善的阅读行为,体现合理的阅读效果。阅读习惯是帮助学生开展有效阅读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让学生能够以轻松快乐的心态开展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进来,将课堂构建成为一个共同阅读、共同探讨、共同分析的活跃环境,长此以往,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并且在探讨和分析中发现阅读的有效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课文描写了经过一夜的秋风秋雨,水泥路面上铺满金色梧桐叶的美丽景色。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PPT或其他音频视频,营造秋风萧瑟、秋雨淅沥的场景,让学生在柔和的背景声中缓缓朗读,通过金色梧桐叶的动态飘落场景,结合琅琅读书声,学生能够将书上的文字幻化成脑海中的一幅幅美丽场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柔声朗读,并探讨文字中的用词用语,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展开了美好的想象等。经过分析探讨,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深刻内涵,继而形成了阅读时要深入分析、总结、探讨的习惯,从而让阅读过程更顺畅。
        (三)大力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捐书,组建一个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在家中拿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来学校进行分享,但在借阅的时候要注意做好登记和保护工作。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可以讲述这本书带给自己的一些感悟和自己对作者的一些写作看法。学生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又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分享一些好故事,去留意一些生活中发生的趣事,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积累自己所喜欢的素材,也可以教会学生更好地热爱生活,珍惜生活。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多举行朗诵会,鼓励学生大胆地挑战自我,朗读优秀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表达能力。
        (四)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加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小学正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需要教师正确、科学、专业的指导。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考虑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在初步带领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选取文章的节选进行阅读学习,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和掌握阅读的技巧。其次,在开始阅读阶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比较缓慢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识,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学生能够流利的朗读,且朗读速度明显提高之后,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默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五)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文章的阅读,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可让学生接触国内外名著,如文言文、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例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对其进行延展阅读教学。《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文,在阅读时,学生除了欠缺兴趣和耐性之外,还缺乏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安排相关课外文章去阅读,学生在课堂阅读时的反应就会变得更加积极灵敏,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结构的理解就会更加充分,同时对有关文章涉及领域的科学知识掌握得就更多。
        结束语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并且通过一定的阅读教学还能够切实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针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的方法探索。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就要切实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燕红.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20(95):29-30.
[2]蒙瑶.基于小学语文开放环境探讨阅读课的教学要点分析[J].考试周刊,2020(95):37-38.
[3]沈小平.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文理导航,2020(12):40,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