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途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何瑾睿
[导读] 高等教育是民族昌盛、国力强大的重要推动力,承载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职责。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何瑾睿  四川成都  620500

摘要:高等教育是民族昌盛、国力强大的重要推动力,承载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科技发展的重要职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生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主力军,但受学校氛围、社会风气影响,多数大学生表现为礼仪缺失情况。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关注,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视角出发,发掘礼仪教育元素、创新礼仪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校礼仪;文化传承;教育途径
        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教育环境
        (一)物质文化环境体现或承载的礼仪文化含义,是庞大校园环境文化系统的一个缩影,也是高校礼仪教育在教学楼环境、功能上的文化视觉体现。从本质上而言,物质文化环境是传统礼仪哲学、美学、伦理的外化基础。因此,高等院校可以从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实施、营造与传统礼仪相符合的校园行为文化入手,积极展现外部美好物质环境,达到弘扬传统礼仪风范、宣扬传统礼仪内涵的目的。具体礼仪教育物质环境打造时,高等院校可以设置绿化带礼仪文化区、楼层走廊文化区、学生社区文化区、教室内部文化区、大厅文化区等几个礼仪文化区。其中绿化带文化区、大厅文化区可以集中张贴体现“雅”这一传统礼仪文化特征的图片,具体表现为“文雅”,举手投足,温文尔雅;楼层走廊文化区可以张贴体现“静”这一传统文化特征的图片,具体表现为“安静”,安静祥和,彰显沉稳修养;学生社区文化区可以集中张贴体现“净”这一文化特征的图片,具体表现为“干净”,干净整洁,仪容有整;教室内部文化区可以集中张贴体现“敬”这一文化特征的图片,具体表现为“恭敬”,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二)精神文化治校是高等院校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经阶段,也是文化传承视野下高校礼仪教育的核心。在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健全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校训为核心,简洁形象的表达礼仪教育的目标主旨以及本校特色精神风貌。遵循主题校训——礼仪教育支柱——礼仪教育基石思路,梳理精神文化教育理念,并借助与校园文化相关的主题体现,推动校园文化与传统礼仪教育相互交融、汇聚,促使校园精神文化在传统礼仪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从校风、教风、学风三个维度入手,落实地域性原则、内生为主、独特性原则,重点发掘、整理与校园内传统礼仪文化有关的故事、课程,以故事、课程的形式承载、留存、传播、继承传统礼仪文化。
        二、完善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内容
        (一)制定更加详尽的礼仪教育内容框架
        相较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礼仪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道德行为施加影响,促使其无意识模仿。高校可根据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结合传统礼俗精华,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丰富育人教化内容。同时制定更加详尽的礼仪教育内容框架。比如,结合中国节日礼仪、风俗礼仪、展现中国文化特色与文化自信。根据时代精神,结合现代礼仪观看《大国外交》专题片、《外交风云》电视剧等,进行古今礼仪文化、中西礼仪文化的对比,引导其从侧面剖析礼仪的作用。


即从“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入手,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和谐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秩序,引导大学生将礼仪作为增进关系协调性的“催化酶”,最大程度发掘大学生心理动态因素,有针对性地完善隐性礼仪道德教育框架,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根据课程形式差异性将礼仪与之有机融合
        礼仪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活动,具有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两种类型。显性礼仪教育主要通过学校礼仪课程讲授礼仪知识,教师可根据课程形式差异有针对性的融合与渗透。如专业必修课,应将其作为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空乘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将礼仪与之有机融合;专业选修课,可根据经济、法律等专业学生课程任务繁重特点,作为调剂内容渗透;公共选修课,可将传统礼仪文化体系中自律、敬人、适度等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对全校学生广泛普及。针对多数高校课堂中普遍存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仪容仪表不容直视、“低头一族”随处可见的情况,教师可以围绕《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语句开展通识教育,启发大学生学习他人优势,看到他人劣势思索自身是否具有,自觉判断自身行为是否得当,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三、丰富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礼仪教育形式
        (一)挖掘成人礼仪精髓,促使大学生懂得“成人之义”
        高校可以以团委为主导,以传统礼仪为主要内容定期拍摄自编小品、礼仪辩论、传统礼仪故事、哑剧等文艺小节目或20秒短视频,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礼仪文化。通过抖音、校园网等平台进行个性化传承与传播。如以“成人礼”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挖掘成人礼仪精髓,促使大学生懂得“成人之义”,进而突破礼仪教育困局,实现礼仪的碎片化教育,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发掘体育活动趣味性、活跃性特征,为礼仪教育开展提供充足动力
        考虑到新时期个人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短期学习培训方式无法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高校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要求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遵守礼仪规则,从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貌礼仪、行为准则。如高尔夫文化具有与中国人修身养性、自律诚信、公平公正、注重礼节、培养风度相契合的文化,高校可以高尔夫为载体,推进礼仪教育。充分发掘体育活动趣味性、活跃性特征,为礼仪教育开展提供充足动力。
        结束语
        综上述,礼仪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文明思想宝库内,礼仪文化具有跨国域的价值,是时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因固有历史局限性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华礼仪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遭遇了断层困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语言表达、行为规范、社会认知的缺失,与学校礼仪教育缺失具有因果关系。基于此,从传统礼仪文化传承视野入手,对高校礼仪教育途径进行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礼仪教育[J].关春芳.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05)
[2]大学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有效举措的探讨[J].赵乐园.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31)
[3]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J].郭利,邹海燕.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