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校园欺凌防治中的思政教育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汤文敏
[导读] 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园里一再发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对青少年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中国与韩国同为东北亚国家,两国中小学校园中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了一大问题。

西华大学  汤文敏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摘要: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园里一再发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对青少年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中国与韩国同为东北亚国家,两国中小学校园中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了一大问题。通过两国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成因及防治措施的对比研究,对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欺凌治理,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韩比较 校园欺凌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了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被欺凌者承受着人身伤害,欺凌者的价值信念也被歪曲,暴力行为极有可能引起社会问题,校园欺凌的防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一、校园欺凌内涵
        2017年12月,由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明确了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二、中韩校园欺凌现状比较
        由于多例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媒体屡次曝光,人们逐渐认识到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性。基于中韩两国关于校园欺凌事件近两年的数据来看,校园欺凌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一)校园欺凌手段具有多样性。
        校园欺凌常见手段包括身体攻击、语言辱骂、社交孤立等。近些年,网络欺凌也随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欺凌手段。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打架斗殴”的占到36.3%,有“勒索钱财现象”的占到22.5%。韩国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每年两次调查发现,韩国近年来学校欺凌事件在中小学发生率最高,而高中最低。其中,语言暴力比例最高,占 35.3%,集体孤立占16.9%,殴打占11.8%,跟踪骚扰占11%,网络骚扰占9.7%,强索财物占7.1%。
        (二)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
        欺凌者为逃避学校处理通常会在隐蔽的地方进行欺凌,比如学校宿舍,上下学的路上,或是监控死角,学校、家长都难以及时发现,也就难以制止。《中国教育报》对2017-2018年国内各媒体报道的中小学欺凌事件进行分析后发现,发生在宿舍的为41.6%,校外占29.1%,校园偏僻角落占16.6%,网络占2.08%。据此可见,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隐秘难以被察觉的。
        三、中韩校园欺凌成因比较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因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之下促成的。通过将中韩两国校园欺凌事件成因进行对比,可以结合实际来攻克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的难题。
        (一)中韩校园欺凌事件成因的共同点:
        1.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行为能力的局限性。
        青少年群体,身心不成熟,又处于叛逆期,对个人行为的约束能力有限,对法律社会的认知程度不够,容易做出难以自控的不理性行为。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儿童大多曾经有遭受暴力的经历,一旦因此默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后,容易变成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
        2.学校教育方式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层级制传统权威教育方式是亚洲国家学校的主要方式,校园中师生的往往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容易产生冲突;此外,学校还有层级分明的年级和其他学生会组织,不同年级、不同组织的群体之间也存在矛盾。
        3.家庭教育存在失当现象。
        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对家庭教育产生影响,中韩等东北亚国家普遍遵循长幼尊卑思想,等级观念较强,在中小学校园,这种氛围容易滋生欺凌现象;
        现代社会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单亲或离异重组等各种情况导致孩子缺失父爱或母爱,容易给青少年人格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青少年监护人不好的教育方式,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会直接埋下暴力的隐患。
        (二)中韩校园欺凌事件成因的不同点: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教育差异较大,农村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学校、中高职校发生校园欺凌的概率极高。我国校园欺凌发生率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其中中部地区校园欺凌发生率为46.23%。
        而韩国领土面积较小,民族相对单一,历经二战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也给青少年带来暴力低俗文化,影视剧中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场面也给青少年提供了模仿。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校园欺凌事件的地域分布具有差异性,而韩国没有明显地域差异。
        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中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具有内在联系, 防治校园欺凌要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防范校园欺凌事件。
        (一)完善家庭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明确“家庭教育不得使用暴力”,避免出现认知上的暴力底线不清晰。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应积极构建和谐祥和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中“家长”角色的道德素养。多与孩子谈心,同孩子“交朋友”,及时发现并排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教学地点由学校变成家庭,利用家庭教育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道德和法治的理论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要引导作用,要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把德育和法制教育主题内容延伸到校园暴力欺凌问题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位;
        合理利用网络新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教师应该深入开展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教育网络新平台。通过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视频和图像等多媒体,找到适用于中学生的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从而有针对性的处理解决校园欺凌事件,从源头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三)发挥社会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普及学生法制观念。针对目前发生的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司法机关合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开展有效的法制教育。各级公安、司法部门 “送法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紧扣欺凌主题的专题报告;
        建立并完善社会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工作资质较高的心理从业者,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要切实整顿、规范学校周边环,取缔文化市场当中对青少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低俗、暴力的娱乐项目。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主题活动规划。利用政策支持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文化团体开展公益活动,对青少年施加主流思想价值观影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