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感恩教育比较研究 黄玲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黄玲
[导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强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美感恩教育比较研究

西华大学  黄玲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强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比较
        一、中美感恩教育产生来源比较
        我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感恩这一词最早出自于《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恩。”,这里的“感恩戴义”意思接近于现今的“感恩戴德”。意思为感激别人的恩德。我国感恩文化一直深受儒家,道家,佛教三者共同影响并发展,其中孝道文化对其影响最为深刻。就像古代的二十四孝。虽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感恩文化的形成与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再比如老话所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依然在大力推崇并积极践行。而美国的感恩文化主要以宗教为依托,是以基督教通过塑造救世主耶稣这一形象来宣扬感恩思想,感恩文化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感恩教育都受到各自的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等因素的深刻影响,相比较来说中国感恩文化的形成主要是来源于修身养性的自我要求,将感恩倡孝融入日常生活,目的是引导人们过一种德性生活,是一种自发的潜意识里的遵守。而美国感恩文化的形成基于宗教影响,它是一种由外部力量导致感恩行为的发生,是一种被动的履行,但它对于个人感恩意识的培养具有强大的力量。
        二、中美感恩教育内容比较
        《感恩教育理论研究》一书中指明我国感恩教育的内容是以爱、关心、尊重、理解、责任等为价值取向,以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形成为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其感恩于党、感恩于祖国、感恩于人民、感恩于父母、感恩于社会、感恩于大自然的感恩情感。而美国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感恩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是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在基督教兴起后,使感恩精神有了更丰富内涵,后来逐渐发展到感恩生命、感恩健康、感恩亲戚朋友、感恩衣食住行、生存环境、顺逆境等等。美国的感恩教育与宗教密不可分,强调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主要围绕政治教育、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宗教教育。不仅培养人的感恩情节和道德责任,而且造就了西方人乐善好施的品质以及完善的慈善制度、义工制度。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风俗孕育出不同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并且两国的感恩教育内容都受到各自国家制度、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的感恩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而美国倡导的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博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这就中国感恩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社会、师长和他人的责任心和感激之情。美国主要培育公民感恩一切,特别是感恩大自然。
        三、中美感恩教育途径比较
        在中国,感恩教育主要蕴含在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开展有关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或相关讲座,中小学生会自己绘制有关感恩的黑板报,以及近几年各个学校开始流行的感恩成长礼,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者活动,比如倾听老教师、关爱残疾儿童等都是属于感恩教育;其次在社会中也在大力发扬感恩文化,比如一些有关感恩的横幅标语,社区组织的感恩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比如疫情期间,听我说谢谢你那首歌经媒体的大力宣传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广为流传,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有国家也十分重视人民的感恩教育,通过重大节日活动,比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来传达感恩思想,以及通过表彰大会树立一些感恩模范人物引领社会感恩风气,还有部分博物馆、历史纪念馆里陈列一些著名人物和事迹,以及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有力的保证了感恩互助等道德教育的效果。


其中在2019年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家庭,父母以身作则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感恩氛围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感恩意识。
        在美国,高校是开设法律课、历史、社会学课程,以及在专业课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内容,比如让学生了解美国民族的奋斗和国家的进步,强调优秀慈善家和无私奉献的杰出名人事迹,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并且美国的公民教育中都给学生定立一定的章程,规定他们做社会义工的时间,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以及学校会组织各种感恩实践活动,并且在很多学校老师会在教室里放上感谢罐,鼓励学生将值得感恩的事记住并表达出来;其次美国社会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也十分重视感恩,在美国集体活动无论规模大小,基本都有短暂的感恩仪式,以及一些社会感恩实践活动和媒体对感恩文化的宣传;然后美国还有独创的感恩节,是举国欢庆,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类似于我们中国的春节,以及还非常重视教师周、母亲节、父亲节,来传达对老师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还有政府斥资建立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都渗透着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感恩观念和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教育是美国最核心的感恩教育内容,美国联邦教育局编写的《对美国民主的热枕》一书教育学生要有感恩之情,才能真诚的遵守法律、热爱国家、维护正义;最后家庭感恩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信仰的家庭每次饭前都会进行感恩和祷告、父母以身作则、美国家庭从小会让孩子进行适量的家务劳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感恩氛围。
        由此可见,中美两国感恩教育途径和方式都多样化,在感恩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都配套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但相比较来说,美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思政理论课来进行感恩文化教育。它主要通过其他课程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内容。两国都注重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但美国感恩教育更偏向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中美感恩教育比较的启示
        1.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拓宽感恩视野。
        在感恩周边社会、感恩国家的基础上,还要感恩生命、感恩自然以及生存环境等。感恩生命的存在;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发展平台,国家富强,家国并存,和谐、繁荣昌盛的国家是每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保障;感恩自然给予的生存资源和空间。
        2.扩宽感恩教育渠道,增强感恩教育效果。
        社会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外部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加强感恩教育的催化剂。要努力创建和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感恩环境,积极弘扬有利于培育良好感恩风尚的社会主旋律,将感恩教育覆盖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且应更加重视节日的作用,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载体,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创建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网络平台,推出更多的感恩主题歌曲、公益广告、影视剧等,以此来宣传感恩教育思想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感恩思想形成的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感恩教育是感恩意识形成的基石,家长要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家庭感恩氛围,德育智育并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要先转变家庭教育的重心,重塑家庭感恩情怀,更新感恩理念,树立感恩榜样,优化家庭感恩氛围,言传身教是推动家庭感恩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家长在平时也要做到对老人的孝敬,只有自己做到了及时行孝,处处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才能正己化人,久而久之就能激发其感恩意识。其次和谐的家庭环境是感恩教育的外在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卓雅. 中美感恩教育比较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7.
[2]潘安娜. 中美大学生感恩教育比较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9.
[3]马祥甸.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06):114-117.
[4]吴小林.中西文化中的感恩意识比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07):72-74. [5]李晓曼.中外感恩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企业导报,2011(20):246.
[6]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