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生劳动实践的教育意义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   作者:李芹
[导读] 劳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号召,本文从几个方面来研究对普通高中生进行劳动实践的教育意义。

李芹   云南省开远市第四中学校
【摘要】劳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号召,本文从几个方面来研究对普通高中生进行劳动实践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高中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029-01

        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的素养,而且于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缺乏劳动这是不可想象的。针对目前普通高中在校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措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价值观正确,创新能力突出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德才兼备也是我们所需。但现实有很多现象与我们期望不符。例如,因为父母溺爱、“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出现劳动意识很差,劳动技能缺少,没有吃苦耐劳精神,鄙视劳动,轻视低薪职业,职业选择一切向“钱”倾向严重;学生笔试能力很强,但是动手能力很弱,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缺乏。这样的青年是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没有能力承担起时代的重任。我们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具有踏实肯干品质、艰苦奋斗精神、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某位伟人曾说过世界上所有一切坏事,都是在不劳动开始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劳动教育,让劳动回归生活,才能引异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艰苦奋斗、勤干实践、勇敢创造的精神。劳动教育对一个有理想、有爱国心、有担当、有奋斗、有本领、有品德青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以劳动为基础的全面发展的青年在而临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之时,才能完成“天将降人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劳动教育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德、智、体、美劳,劳在排序上是“老末”,但是这个末反而是最基本的,而且劳与德、智、体、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无劳而失衡,智无劳而缺力,体无劳而显弱,美无劳而逊色。劳动教育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触入到德智体美相关的过程中。这指出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的途径以及劳动教育与智育的关系,确定了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教育中占有基础地位。劳动不仅是一个经济的范畴,也是一个道德的范畴。会不会劳动是能力问题,而不尊重劳动则是价值观问题。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品德素养的提升不是通过说教实现的,而是在实践中养成的。



        二、普通高中劳动实践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改善劳动教育课程
        根据各学校特点,整体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反映民族文化的优质课程,既能提高高中生的劳动能力,又能为当地发展储备相应人才。比如,在云南地区,可开设采茶、炒茶等劳动课程,可以让高中生深入了解家乡人文风貌、增强文化自信,乃至今后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需根据现实情况,淘汰落后不合时宜的劳动教育课程,更替更为贴合时代发展特色的课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因此多多引进高新技术课程,培养高中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比如适当引入编程课程,向高中生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让高中生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当然了,在学习高新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传统劳动技能的培养,学校应定期组织高中生进行大扫除清洁,并且带领高中生离开城市进入田野、亲近自然,这样有助于高中生养成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此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劳动是一种实践,因此劳动教育不可仅仅拘泥于课本,讲讲理论,走走形式,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已有条件,为高中生开创尽可能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场所。最后,劳动教育需与各学科融合,形成课程群,比如高校生物课可设立实验课,带领高中生们亲自进入田地,在劳动中收获知识。而且各学校间应该多多交流课程经验,分享经验教训,形成方法,再进行推广,造就高校劳动课程良性循环。
        (二)学习提高劳动技能
        学校开展高中劳动实践课程,以劳动教育来让学生了解通过劳动可创造社会财富、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并培养起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例如在劳动课当中有“学钉纽扣”的课程,学生经常见到,但真正实践的不多。我们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当中钉纽扣的方法进行认真观察并思考,并设计出观察思考题:同学们观察父母是如何来钉纽扣的?请说出几种钉纽扣的方法?你认为怎么样才能提高钉纽扣的效率?学生们根据这些问题去进行学习与实践。并在班级里举行纽扣钉的比赛,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际作品,让学生来深入学习钉纽扣的方法,并结合教材的内容来讲述钉纽扣的要领、以及应使用的方法。例如:进针的位置、打结的要领、准确,纽扣应与线和衣服的颜色一致或是相近。通过对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方法的总结,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结语:
        总之,劳动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是高中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普通高中学校应结合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把劳动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把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把劳动教育同培养学生的理想情操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成就自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劳动教育与科学课程的科学融合[J].新课程,2021(26):22.
[2]吕叶.高中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J].决策探索(下),2021(06):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