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昊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第二初级中学 广西 贺州 5428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置于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此前提下,新课程标准提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技巧;农村地区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025-01
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都说: “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是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因此,要搞好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首先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事物,让思想与时俱进,让新的教育思想取代旧的教育思想,研究现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和接受情况。通过多种途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模式[1-4]。
二、教师要融入学生群体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也要不耻下问,成为学生的倾听者与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应该放在一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允许学生反驳和否定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还要肯定和认同学生的正确观点,缩小师生差距,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在师生交流探究过程中[5],教师往往能够很容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理解力较强,哪些学生理解力较差,从而采取针对性教学,使教学效果更好。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尤为重要。要克服农村中学生不敢发言、不敢讨论的畏惧心理弱点,教师应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师营造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1)创设情景启发。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直观生动的图片,展示文本提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顺利解决问题。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一个好的开始。例如在教授《再别康桥》之前,我播放一段有关剑桥风景的图像。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美感。第二点,在适当的课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投影、演示等,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林冲的形象,让学生从直观的人物形象上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气概。最后,实施教学互动情景。通过互动,让学生自觉参与其中,充满激情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阅历等因素设置适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2)悬念启发。设置悬念是故事讲述者吸引听众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也可以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下面我引用《背影》一例以做示范,《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已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地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篇文章,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3)讨论与议论。在新课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而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启发,这样会对学习目 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一“启”就“发”。
四、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如何认识和对待个性化阅读?我认为
(1)、语文教学必须探究个性化阅读。有个广为人知案例。一位老师问小学生:雪融化变成了什么?小学生回答:变成春天。老师否定了,因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就这样一个最具有创造力的思想被“教育者”给扼杀了,案例很有震撼力。语文教学提倡个性化阅读,真正需要打破语文教学中这种陈旧、封闭、僵化的局面。
(2)、如何畅通个性化阅读途径。1、倡导学生进行大量化阅读。阅读是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读者、文友,尊重他们的个人体验。我在分析《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形象时,没有按常规的教学方式给出或“套出”答案,而是给学生“留白”,有一位学生读出了个性化地体验:范进是勤奋的典型,具体地分析,追求上进是人的天性,范进并没有错。他能用几十年的时光与汗水来实现理想,这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想当今,许多人缺少勤奋,这正是难得地对学生进行勤奋教育的典范之例。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应适当点拨分析,予以正确引导,若“一棍子打死”,后果将不堪设想。
(3)、个性化阅读需注意的两点:个性化阅读不赞成扭曲和误读。我们必须以文本为基础,从中汲取健康营养。
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覃禹铭. 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究[J]. 中外交流, 2019, 026(041):278-279.
[2]张海棠. 乡村地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 语文课内外, 2020, 000(012):176.
[3]马金梅.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 好家长, 2019(41):130-130.
[4]梁伟康.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1):0122-0122.
[5]王光泉.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 新作文:教研, 2019(3):0120-0120.